公元196年,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建安元年,洛阳城破、汉室衰微,群雄割据如同雨后春笋。就在这天地翻覆、人心惶惶的乱世,有个人靠着一连串令人瞠目结舌的操作,把摇摇欲坠的汉朝皇帝迎进自己的地盘,将朝廷玩得服服帖帖。他是谁?他就是曹操,一个既能拿刀打仗,也能拿算盘算计的枭雄!但你有没有想过,究竟为什么曹操要“迎奉天子”?这场“请君入瓮”的戏码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翻云覆雨的高招?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最终是成就了英雄,还是酿下了祸根?让我们一点点揭开谜底。
有人说,曹操迎汉献帝纯粹是为了“正统名号”,让自己师出有名;也有人认定他不过是打着皇帝的幌子,实际权力全抓在手里,是要做小皇帝。这两种看法,在当时可以说是针锋相对,满朝文武议论纷纷,就连自己人也嘀咕――奉天子是“请财神进家”,还是“请麻烦进门”?曹操身边的谋士,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理由都很犀利。更有不少将领觉得,朝廷早已烂在锅里,拉个皇帝过来搭伙,倒不如安安心心打天下。面对各种抨击,曹操并没有急着辩解,而是留下一句耐人寻味:“拥立天子,是利是弊,天知地知我知。”刚就挖了这么大的坑,你是不是也想知道,曹操到底打的什么算盘?
把皇帝搬到自己身边,这本身就是个冒险游戏。东汉末年,地方势力各自为战,谁都想当山大王。曹操先收拾了吕布,把兖州这块地稳稳握在手里,然后又盯上了袁术和黄巾余党,把陈郡当大本营,一路往东扩张。有意思的是,许县这块地方经济发展快,人口多,读书人也都比较认可曹操的做法,成了他政治转型的天然跳板。市井之间,老百姓一边唏嘘乱世凶险,一边悄悄打量曹操的动向:“这人到底是救世主,还是搅局王?”酒馆里,饭桌上,大爷们聊着曹操的野心,年轻人分析谁才是真英雄。此时的曹操,已经不只是一个打仗厉害的将军,更像是个能拎起全盘的大管家。他明白,单靠刀枪终有头,必须混出政治聚集力,才能在群雄中杀出重围。
表面上,曹操好像风生水起,既拿下地盘,又得士人拥护,还被汉献帝加了好几个头衔――什么建德将军、镇东将军、费亭侯。看起来,正统光环加身,运气不赖。但实际上,围绕“迎奉汉献帝”这事,内部吵得不可开交。许多将领担心,皇帝身边韩暹、杨奉这些人眉毛胡子一把抓,说风就是雨,搅得天翻地覆。曹操的谋士荀彧、程昱等人劝了又劝,讲了汉高祖、晋文公的故事,鼓励他抓住机会。但是顾虑也不是假的――一旦迎天子出错,可能四面楚歌,陷入众矢之的。反方声音愈演愈烈:“咱们的本钱就靠打仗,捧皇帝不过是给自己添麻烦!”
就在众人以为曹操要放弃迎奉计划时,剧情来了个大逆转。曹操派曹洪去接皇帝,不料半道遇到董承设卡,挡得水泄不通。原本以为董承会抱紧汉室大腿,跟曹操死磕到底,不成想韩暹、杨奉却在内部大打出手,乱得一锅粥。董承见状,左右为难,反而主动来找曹操合作:“救救皇帝吧!”曹操立马押重兵直奔洛阳,把汉献帝安顿下来,生活水准大幅提升,还顺势收编董承、杨奉,巧妙避过正面冲突。那一瞬间,所有伏笔都爆发了,局势彻底翻盘。原先搅局的力量反倒变成了曹操巩固权力的跳板。
汉献帝入住许都以后,表面看起来一切安稳,其实腥风血雨随时可能卷土重来。韩暹和杨奉失去实权,不甘心失败,很快又联手作乱。曹操提前设好陷阱,一举将他们击退。可戏没完――有些朝廷官员像淳于嘉、杨彪、张喜,打着正统旗号,想让曹操噎住,结果反被免职甚至问斩。但就是这样,刚稳定的局面下,分歧却越来越深。老臣子觉得“汉家天下不能让一人独大”,新势力叫嚣“中央集权再不搞就完蛋”。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和解希望看似转瞬即逝。此时的许都,像个恍惚的新婚家庭,看似甜蜜,实则暗藏离婚危机。
曹操这一套操作,你要说他是为民族大义吧,也够有理;但你要说他是借着汉室的名头巧占中央,其实更像是自推自销的老板。文章里讲了这么多高深的政治算计,说曹操做事稳妥,可回过头仔细一琢磨,这位爷可真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夸他英明果断?那他除掉反对者和安排朝廷改制,倒也一板一眼。你要真信他的权力节制,那可就上了大当。他让汉献帝当“摆设皇帝”,自己却坐上了实际操盘的位置。把一手乱局收得服服帖帖,无论外人怎么他都游刃有余。假如真有老百姓大赞曹操仁义,也许不过是“假仁假义”罢了。能成就历史伟业的枭雄,哪个不是一路踩过同僚对手、满地鸡毛就成了风流人物?但若没有他这样的“狠角色”,东汉的末路可能也就提前终结了,要是都按规矩出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哪有那么精彩?
你觉得曹操迎奉汉献帝,是救国救民的忠臣楷模,终于让乱世迎来一丝正统光辉?还是心机深沉的枭雄,把汉室皇帝变成自己手里的傀儡,为后来的“曹魏王朝”埋下伏笔?站在反方的角度曹操是不是用一张“合法”面具遮住了野心?还是说,他真的后悔把皇帝请到家里来?这场九龙治水,各路英雄都想着抢头牌。你怎么看曹操的功与过?是民族拯救者,还是权谋大师?留言告诉我们,你站哪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