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报告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五角大楼的桌面上,可里面的每个字都像在尖叫。一份美国媒体的深度长文,结论居然是,中国航母上的新宠歼-35,在七项关键指标的对决中,四项都压过了自家的F-35C。这笔账,好像怎么算都不对劲,又或者,世界该换一种算法了。
这事儿的引爆点,恰恰是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那几次干脆利落的测试。当歼-35的身影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在航母甲板上时,全球的军事观察家们就知道,游戏规则变了。之前的一切猜测和模型,都得扔进废纸堆。
最直接的冲击来自心脏——发动机。歼-35揣着两台涡扇-19,总推力超过24吨,推重比轻松破11。这意味着什么?2.2马赫的极速,还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反观F-35C,它只有一台孤零零的F135发动机,推力将近19吨。这台发动机为了兼顾各种任务,涵道比搞到了0.57,结果就是在超音速时效率大减,速度怎么也超不过1.6马赫。在万米高空,这点差距就是生与死的距离。更别提在茫茫大海上,双发对舰载机飞行员来说,那不只是性能,那是第二条命。
当然,美国人有他们的骄傲。F-35C的航电系统,那个能让飞行员“透视”战场的头盔,以及通过Link16数据链与整个作战体系无缝衔接的能力,确实是久经沙场的利器。但歼-35的优势在于后发制人。它机头里那块直径近1米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据说探测距离超过400公里,甚至能指挥几架攻击-11无人机组成“忠诚僚机”蜂群。美国媒体自己也承认,中国人在航电领域的追赶速度,快得让人心慌。
真正的杀手锏藏在肚子里。歼-35的内置弹舱能塞进去6枚空空导弹,比如射程两三百公里的霹雳-15或霹雳-17。一旦需要,它还能外挂8吨弹药,包括像鹰击-12那种专门砸航母的大家伙。F-35C的内置弹舱就显得有些局促,只能装4枚AIM-120。虽然它也能开启“野兽模式”外挂到10吨,但那代价就是彻底放弃隐身,变成一个谁都看得到的靶子。在争夺制空权的棋盘上,6比4的开局,优势不言而喻。
美国媒体坚持认为F-35C依然手握三张王牌:一是它的多任务能力,弹舱里能塞进908公斤级的重型炸弹,能舔地;二是它跟着卡尔·文森号航母满世界跑,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与预警机、电子战机磨合得天衣无缝;三是它能和盟友互联互通,形成一张全球作战网。
可这些优势,正在被飞速地消解。歼-35从设计之初,似乎就没打算去干扔炸弹的粗活。中国的海军战略里,反舰和对地攻击的主力是055驱逐舰上的鹰击-21。歼-35的任务很纯粹,就是撑起舰队的防空伞,把所有敢于靠近的敌机都清理干净。这是一种“战机-导弹”的分层防御哲学,和美军那种指望F-35包打天下的思路,完全是两码事。
当歼-35、歼-15T、空警-600这些新面孔在福建舰上开始协同测试时,一个新的作战体系正在成型。所以,这场对比的本质,已经不是两架战机的单挑,而是两种海军战略思想的碰撞。歼-35的出现,就像一颗楔子,打进了美国海军过去几十年里建立起来的心理防线。
未来,随着歼-35的年产量可能突破百架,西太平洋上空的隐身战机竞赛,或许才刚刚开始。到底谁能重新定义海洋的天空?这个问题,可能比那份报告里的七项对比,更让人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