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讲到为了不让日本人侵犯黑龙江,马占山将军领导黑龙江守军毅然决然的打响了江桥抗战,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但由于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马占山将军不得不退出黑龙江,而日本人也因此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最后一个省份——黑龙江!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了东北地区大量土地。为了进一步彰显其所占土地的合法性,日本计划扶持前清朝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建立伪满洲国。这一行径遭到了我国的强烈抗议,并受到了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为了确保其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与控制行动顺利进行,日本决定在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制造事端,以转移国际视线。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爆发背景由此而来。
视线转移至上海,1932年的上海表面看似繁华,实则各方都暗流涌动,尤其是日方势力,1932年1月,为转移国际社会视线,日本关东军找到日本间谍川岛芳子,密谋在上海制造一起事端,企图栽赃给中国政府,以此获取开战的借口,从而转移各方视线,为其在东北地区的侵略争取时间。
1932年1月18日下午,日莲宗和尚天崎启升、水上秀雄等人在田中隆吉和川岛芳子的策划下,以“寒中修行”为名,前往三友实业社工厂门前敲鼓击钟,四处窥探,并向厂内投掷石块,此举引起了该厂工人义勇军的警觉。义勇军迅速派人追踪,天崎启升等人察觉到工人尾随,便朝马玉山路租界方向逃窜。行至赵家宅附近时,工人将他们拦下盘问。此时,田中隆吉和川岛芳子事先雇佣的一批伪装成工人的打手混入义勇军中,突然对天崎启升等人发起攻击,导致天崎启升、水上秀雄等人均受重伤,其中1人于24日不幸身亡。这便是臭名昭著的“日僧事件”。
由于在“日僧事件”中1名日本人不幸身亡,日本驻华使领机关就此事件向中国政府施压,1月21日,日本驻沪总领事村井仓松向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包括“上海市长道歉、支付医药费、逮捕并惩处凶手、取缔抗日活动”在内的四项要求。次日,日本政府召开会议,决定采取适当措施,由大角(岑生)海相相机行事。
同日,日本第一外遣舰队司令盐泽幸一发表声明,宣称若上海市长对村井仓松所提四项要求不作“满意答复”,日本海军将采取“必要手段”,此举标志着日本海军正式介入“日僧事件”。事件发生后,日本海军不断向上海增派军舰,驻沪日军已进入临战状态,积极进行各项战争准备。自25日起,大量聚居在闸北、虹口的日本侨民纷纷迁往法租界。同时,日本海军陆战队在宝山路、天通庵路、江湾路等地堆筑沙袋、架设铁丝网、设置路障,并向虬江路、四川北路一带的租界与华交界处增派兵力。
1月23日,蒋介石、汪精卫和孙科在南京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日策略。蒋、汪等人主张“先行安内,方可攘外”,并批判了陈友仁等提出的对日绝交主张。随后,日方提出四项要求,上海市府于1月28日以正式公函形式予以应允。同日,上海市府下令由公安局和社会局负责取缔各类抗日团体,严禁民众举行抗日集会。此外,南京军事当局为防止十九路军对日军进攻采取反击行动,下令采取预防措施。
就在战役爆发的前四天,蒋介石指派前浙江省主席张静江劝说十九路军退出上海,以此避免与日军发生冲突,但遭到蔡廷锴的拒绝。1月27日夜,军政部长何应钦电令第十九路军“忍辱求全,避免冲突”,随即命令宪兵第六团于1月28日赶赴上海,接替闸北第十九路军的防务。然而,接防任务尚未完成,日军便于当夜发起了进攻。
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海军第一外遣舰队向吴淞口炮台开炮轰击,同时日本海军陆战队也开始向驻闸北的第十九陆军发起了进攻。十九路军英勇反抗,一二八淞沪抗战正式打响。战斗伊始,日军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妄图迅速击溃十九路军。他们以猛烈的炮火对十九路军的阵地进行了狂轰滥炸,一时间硝烟弥漫,大地颤抖。
然而,十九路军的将士们毫不畏惧,他们在军长蔡廷锴等将领的指挥下,依托有利地形,奋起反击。在闸北的街道上,十九路军的战士们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他们利用建筑物作为掩护,与日军近身搏斗,尽管日军的攻势异常凶猛,但十九路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一次次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与此同时,上海的市民们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为十九路军提供物资支持和情报帮助。有的市民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士们送去食物和弹药,有的则积极收集日军的动向信息,为十九路军的作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日军在进攻闸北受挫后,便撤退至四川北路。日本海军当局决定增派部队驰援上海。首批派遣的是“加贺”号航母、“凤翔”号航母及第二驱逐队,它们分别于1月31日和2月1日抵达上海附近海域。1月30日,佐世保第三特别陆战队在上海成功登陆。2月1日,横须贺第一特别陆战队也抵达上海。截至2月3日,日本军队在上海的总兵力包括海军陆战队7000余人、战舰14艘、飞机20余架,以及部分装甲车等装备。日军将增援的海军与原驻沪海军合并,组建了第三舰队,并与陆军第九师团、混成第二十四旅团一同投入吴淞战场的战斗。同时,任命野村吉三郎海军中将为司令官,接替原指挥官盐泽幸一。
就在日军调兵遣将的同时,我十九路军亦做出相应调整,加强了一线阵地的防御,以第七十八师一五六旅由闸北调防吴淞和宝山,以其第四、第五团守卫吴淞、宝山,第六团负责大场至真如车站一线的警戒;第一五五旅以第一、第二团集结真如附近,第三团负责北新泾至真如一线的警戒。第六十一师2个旅由南翔分别推进到大场、刘行地区,一二一旅以第一团负责江湾的警戒,一二二旅四团前出罗店,负责浏河、川沙方面的警戒。
第六十师接替第七十八师负责闸北至江湾一线的守卫。财政部税警总团和宪兵第六团担任南市、龙华、虹桥、北新泾一线的守备。在我地面部队增强防御力量的同时,我空军部队也已做好参战准备。2月5日7时,中国空军出动第二,第六大队由南京飞临上海上空,当日下午我空军与敌机在真如上空展开激烈战斗,敌机败退,我空军战机随即向日航母“风翔”号发起进攻,“凤翔”号遭到攻击,被迫撤退。虽然中国空军所发挥的作用有限,但也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使其也不敢为所欲为。
回归主题,就在我空军部队与敌军激战之际,日本增援部队第二十四旅团悄然在吴淞路码头登陆集结。8日拂晓,日第二十四混成旅团兵分三路,在飞机和舰炮的支援下,向张华浜、蕴藻浜、吴淞镇等处发起进攻。然而,在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下,日军进攻未能得逞,随即撤退至引翔港、杨树浦、狄思威路,由进攻转为防御。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之际,日军再次增兵,于2月12日发起新一轮进攻。日军在强渡蕴藻浜时被十九路军击退后,选择在蕴藻浜南、北岸的纪家桥、曹家桥一带渡河,试图堵击守军吴淞要塞的后路。12日拂晓3时,日军向江湾、八字桥一线发起进攻,至5时许被守军击退。13日凌晨4时,日军第二十四旅团对曹家桥一带阵地展开猛烈攻势。日军以炮火压制守军阵地,同时使用烟幕弹遮蔽守军视线,迅速架桥,强行渡河。守军虽奋力抵抗,但最终防线被日军突破。
日军千余人成功进入蕴藻浜北岸,占领了曹家桥、姚家湾、钟家宅一带,其后继部队也大批渡过蕴藻浜。13日上午7时,李荣熙率领六十一师六团三营从蔡家宅方向驰援,成功阻击日军前进。与此同时,第二营一部从瞿家浜、曹家宅方向向东发起阻击,有效迟滞了日军的渡河行动。此时,一二二旅旅长张炎闻讯迅速赶至张家宅指挥,命令所部第四、第五团前往杨行镇、张家宅附近待命。至上午9时,第六团除一部坚守曹家桥外,主力与第五团一部在沈家宅、曹家宅、唐家村、小徐宅、蔡家宅一线展开,与日军激烈对抗。
中日双方在蕰藻滨北岸的姚家湾、钟家宅展开激烈争夺战。11时许,守军在杨家宅增派一个营,会同原有部队一同前进。下午2时,守军全线发起反攻,激战至3时许,成功收复钟家宅。7时30分,守军再度发起反击,逐步推进,双方以刺刀、手榴弹展开近距离搏杀。此时,守军一个连从侧面由周家宅向姚家湾、曹家桥之间接近敌阵,于9时许抵达前方,向姚家湾的日军发起突袭。日军因正面和侧后方同时受袭,阵线动摇,被迫向纪家桥方向撤退。
守军乘胜追击,日军纷纷争渡蕰藻浜向南岸溃退。曹家桥一战历时15小时,最终以日军失败告终。此次战斗中,日军死亡500余名,守军死伤450余人,守军成功收复浜北全部阵地。曹家桥大捷后,何应钦致电第十九路军:“沪事以十九路军保持十余日来之胜利,能趁此收手,避免再与决战为主。”随后陈仪、王俊到达上海与日军谈判议和,但日军坚持中国军队先撤退的条件,和议遂破裂。
1932年2月20日,日军第九师团及混成第二十四旅团对中国守军发起总攻,主要目标为庙行、江湾一线的第五军和第十九路军阵地。双方激战至26日,日军总攻未能得逞。第九师团在上海进攻受挫后,日本陆军中央部紧急增派第十一、十四两个师团驰援上海,组建上海派遣军,任命白川义则为司令官。
2月29日,第十一师团一部乘舰抵达长江口。3月1日,该师团主力分左、右两翼在七丫口附近登陆。当时,中国守军在七丫口一带的防御力量仅有一个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所属营和冯庸义勇军的数十名战士,难以阻挡日军推进。上午9时,日军攻占王家宅、金家宅、蔡家宅一线,主力则集结于七丫口附近。当上海派遣军指挥第十一师团等部队在浏河一带发起登陆战时,第九师团在吴淞、庙行、江湾一带发动了第三次总攻,中日两军展开全线激烈交战。
日军在竹园墩至庙行一线频繁炮击,守军阵地工事大部被毁,后方村落亦遭破坏。在炮火掩护下,日军步兵发起冲锋。守军第八十八师一部坚守阵地,顽强击退敌军进攻。然而,日军攻势愈发猛烈,竹园墩、金家码头、塘东宅一线因守军伤亡惨重,防线被日军突破,被迫后撤。在庙行、周巷、蔡家宅、胡家宅、纪家桥、泗塘一线,日军持续炮击守军阵地,庙行镇一地落弹达300余发。
尽管在日军飞机和大炮的猛烈火力下,守军仍英勇抗击,毙伤大量敌军。由于正面防守兵力薄弱,官兵持续伤亡,且未获国民政府增援,战线不断被日军突破。在阵地失守、无险可守且后援无望的情况下,蒋光鼐被迫下令部队向黄渡、方泰镇、嘉定、太仓一线撤退。次日,日军展开追击,至3月3日停止,并发表停战声明。3月6日,中国守军亦发布停战布告。然而,日军在宣布停战后仍继续增兵,7日派军机轰炸京沪铁路,8日数千日军在浏河登陆,三次进犯太仓,但均被中国守军击退。直至3月中下旬,日军仍在嘉定安亭、黄渡间纵火屠杀。5月5日,《上海停战协定》签署,一·二八淞沪抗战正式宣告结束。
回顾此次抗战,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彰显。十九路军将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钢铁长城,他们的英勇抗争和顽强拼搏,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此次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亦是中国局部抗战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大一役。尽管此次抗战失败,并签订了丧失主权的《上海停战协定》,但抗战的失败也觉醒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决心,上至国民党内,其他党派及无数爱国人士,下至工农商学兵,都越来越认识到停止内战,一致抗战的必要,同时也为后期国共合作的全面抗战奠定了精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