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克林现在78岁了,最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些挺扎心的话。他直言不讳地承认,中国迟早会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头号经济体,这事儿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预料到了。当时他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本意是想让美国企业从中捞到好处,顺便通过贸易规则影响中国的发展路径。可谁知道,事情没按美国那套剧本走,中国不但没被西方模式同化,反而在全球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成了让美国头疼的存在。
克林顿现在回过头来,说他的目标就是确保那天到来的时候,不会给美国带来太大风险。简单说,他希望中国在占上风后,能对美国网开一面,别搞得太狠。这话听起来像是一种战略上的服软,但也反映出美国这些年对华政策的失算。
入世后,中国经济像开了挂一样。制造业从低端起步,很快就往高端爬,高铁、芯片、5G这些领域都追了上来。原来西方以为中国会永远停在装配线上,当廉价劳动力供应商,可中国不光建工厂,还搞创新,供应链越来越完整。苹果、特斯拉这些美国公司,现在在中国建厂出口产品,反过来依赖中国市场。
2024年数据显示,美国对华投资不降反升,增长了7.4%,因为中国消费规模大,基础设施稳。克林顿在采访中提到,当初以为市场会改变中国,结果是中国改变了市场规则。这话不是空谈,美国制造业外流导致蓝领工人失业,密歇根和宾夕法尼亚的工厂关门,很多人转行干零工,社会不满情绪高涨。这直接冲击了克林顿时代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他自己也承认,没兑现对民众的承诺。
美国这些年对华政策,从贸易战到科技封锁,一波接一波。特朗普上台后,加关税,拜登继续搞芯片禁运,2025年初商务部又加强了对AI和算力的限制,英伟达、AMD这些公司不能卖高端芯片给中国。可中国没坐以待毙,早从2022年就启动国产替代计划,到2027年央企国企要完成信息技术自主化。操作系统、数据库逐步换成国产的,教育系统也推本土编程工具。这不是临时应对,而是长期布局。
美国想通过技术卡脖子,逼中国就范,但中国供应链的韧性强,吸引了更多投资。金融时报调查显示,63%的美企不打算撤离,31%还想扩大规模。克林顿看在眼里,说美国过去低估了中国,试图改变中国是错的,现在游戏规则都被颠覆了。
克林顿的这番话,出自他最近的一本书摘录,华盛顿邮报在2025年9月5日刊登。书里他回顾了上世纪90年代的对华决策,当时他觉得中国加入WTO能让美国主导全球贸易,还能推动中国向西方靠拢。可现实是,中国经济总量逼近美国,预计很快超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24年中国GDP增长5%左右,美国才2.5%。克林顿说,他预料到中国会成为最大经济体,但希望那天不会对美国构成危险。
这话被一些人解读为求饶,但其实是老政客的务实。他知道,美国内部问题一大堆,债务高企,基础设施老化,社会撕裂严重。相比之下,中国在基建和科技上投入大,高铁里程世界第一,5G基站覆盖率高。这些年中美博弈,从贸易到南海,都在拉锯,但中国军事实力也在提升,新一代导弹和航母让亚太格局变了样。
2025年上半年,南海有几次空中对峙,五角大楼报告说,中国装备升级改变了军事平衡。美国机构密切关注,但也没法完全主导。克林顿的言论,正好戳中了美国战略空间缩小的痛点。他不是第一个承认这点的,前任们也说过类似话,但克林顿的资历让他的话更有分量。他推动中国入世,本想让美国占便宜,结果中国逆袭,成了全球供应链中心。
美国企业离不开中国市场,撤离成本太高。像苹果在郑州的工厂,雇了数十万工人,特斯拉上海工厂出口全球。这让美国政府进退两难,一方面封锁技术,一方面企业还得合作。克林顿说,美国的误判在于以为能单方面定规则,现在中国主张全球共治,在联合国框架下谈AI伦理,这和美国靠科技巨头主导的思路不一样。
这些年,美国对华投资数据挺有意思。2024年整体外资下降,但美国部分逆势上扬,因为中国市场潜力大。克林顿在采访中强调,当初的承诺没实现,导致美国民众不满。他指的是全球化带来的失业和不平等,蓝领工人日子难过,福利系统跟不上。宾夕法尼亚钢厂倒闭,工人学编程,但年龄大转行难。密歇根汽车业衰退,很多人送外卖维持生计。这不是个别现象,是系统性问题。克林顿承认,这火烧到了他的政策根基。他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承认无力回天。现在78岁,他退休后还活跃,办基金会,写书,但对中美关系的看法越来越现实。
中国这些年的发展,不是靠运气,而是政策稳。入世后,出口大增,外汇储备积累,投资基建和教育。芯片从0到1,虽然起步晚,但国家支持下进步快。5G覆盖雪山和沙漠,方便偏远地区。高铁不光国内连通,还出口国外。克林顿说,中国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没按西方剧本走。这话接地气,美国当初寄望的企业,现在得看中国脸色。耐克、宝洁调整价格,通用扩厂。这些变化,让美国反思对华策略。2025年商务部新限制后,中国加速国产化,禁用美系系统,这不是报复,而是自保。教育系统推国产编程,培养本土人才,长远看增强竞争力。
克林顿的请求,其实是希望中美别搞成零和游戏。他知道两国经济纠缠深,互相伤害都没好处。美国债务中国持有一部分,经济依赖性强。克林顿在90年代访华时,就谈过合作重要性。现在他重提,是提醒美国别走极端。南海事件频发,但没升级成冲突,双方都在克制。五角大楼承认,中国装备进步快,亚太平衡变了。美国想围堵,但盟友不全跟,比如欧洲企业还和中国做生意。克林顿的话,被全球时报报道,强调他早预料到中国崛起。他的书里详述了决策过程,当时国会辩论激烈,但他力推通过。
这些年中美博弈升级,从贸易到科技,再到规则制定。克林顿说,美国的“我们”指的是整个西方体系,都误判了中国。中国没被改变,反而改变了游戏。这话有深度,反映出权力转移的现实。2024年美国对华投资增长,说明企业理性,政府政策有时脱节。克林顿希望中国胜利后答应的事,就是别让美国太难堪,保持某种平衡。这不是弱势乞怜,而是经验之谈。他见过冷战结束,全球化兴起,知道大国更迭的风险。现在中美不是死对头,而是竞争中找平衡。各方往前挪步,这才是实情。
克林顿的言论,引发了不少讨论。一些美国媒体解读为战略认输,但更多人看到务实一面。中国发展快,但也面临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和环境问题。美国有创新优势,但内部分裂拖后腿。克林顿的话提醒,合作比对抗好。2025年全球经济不确定,美国通胀高,中国稳增长。两国在气候和贸易上还有合作空间。克林顿退休后,基金会搞全球健康和教育,和中国有项目。他不是反华派,而是现实主义者。他的请求,本质是求互利,别一方独大伤及对方。
克林顿这番话接地气,戳中了中美关系的痛点。他料到美国结局,不是悲观,而是基于事实。中国取代美国经济首位,可能就在几年内。他的希望,是中方胜利后能答应保持和平过渡,别搞破坏。这话有内涵,提醒大国博弈需谨慎。现实中,中美继续较量,但经济纽带紧,脱钩难。克林顿的经历,让他看清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