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965年出生的九江退休人员,工龄整整40年,个人账户留有63258.72元,退休金计只有3178.99元,算下来每年工龄只值79.47元。
表面看是个人缴费层次问题,但更大的推手在于计发基数与地区差异。江西全省2024年社平工资是6453元,而九江市只有6085元,低于省里368元。
养老金计算涉及两个“指数化工资”。用于基础养老金的指数化工资算出来是4462.18元,用于过渡性养老金的则是4126.35元——两个数都取自九江的6085这个较低的口径。
基础养老金这个重要项里,只有6453这个省级社平被使用了一次,其他关键环节都按九江偏低的基数来算,结果自然被进一步压缩。
具体构成上:基础养老金约2183元,个人账户月化约455元,过渡性养老金约541元,计约3179元,这个数对一个有四十年养老保险史的人来说显得很紧。
个人缴费指数只有0.663确实是事实,解释了个人账户部分不高,但如果所在城市的计发基数高一些,最终差距会明显缩小。
南昌与九江的对比很能说明问题:南昌社平工资高,退休者相对受益;九江等地低基数,便形成了区域间的“内耗”。
要改善这种状态,有几条可以同时推进:一是逐步提升并缩小市县与省级社平差距,二是优化跨地区统筹机制,让低收入地区能得到更多调剂支持。
同时,可以考虑调整过渡系数和最低保障线,使长期缴费但基数低的群体不至于退休后生活质量骤降。
长期看,提升就业质量和工资增长才是根本,短期内则需要更细化的财政调节和社保统筹来弥补结构性不公平。
这九江案例提醒一个现实:单靠个人缴费无法完全决定退休待遇,制度设计与区域经济差异同样决定了很多人的晚年收入。
#百度带货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