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卓英发布总反攻令的时际,恰是1941年3月25日的拂晓时分。然而,实则早在3月24日的黄昏,余程万的57师与张灵甫的58师便已率先发起了反击。
王耀武接获紧急情报,得知李天霞的51师已成功攻占高安县城。这一情况表明,日军第34师团的退路已被封锁,因此立即发起攻击正是时候。
罗卓英
王耀武的反击信念,亦源于友邻的第70军、第72军以及第49军接连挫败敌军,正迅速逼近上高主战场。四军合力围剿一个警备师团,胜算在握,自是毋庸置疑。
几乎与此同时,驻武汉的日军第11军司令部以及第34师团团长大贺茂,均察觉到了事态的异常。
显而易见,在进攻高地的三路日军中,右翼的第33师团未经许可,擅自撤出了战场,转而返回其原定的驻扎地——奉新与安义。
增援而至的第70军与第72军,一时间竟陷入无所事事之境;左路独立混成第20旅团,在遭受51师与第49军的联合猛烈打击后,亦开始逐步后撤。
仅有中路第34师团,依旧浑浑噩噩地滞留于上高城下,即将直面中国军队四个军的联合围攻。
大贺茂长途跋涉至此,粮草弹药所剩无几,如今退路亦被封锁,岂不成了笼中之鳖?
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审视完战场态势图,脑海中充斥着嗡嗡的声响。
第1、军参谋长木下勇少将,即刻率队飞赴南昌,亲自执掌战场统一指挥大权。
第2、擅自离队的第33师团,即刻派遣一支加强联队,转身支援大贺茂部队的突围行动。
措施专业,但晚了。
会战经过要图
01
四面八方杀鬼子
实则至3月24日午后,师团参谋长樱井大佐已向大贺茂中将预警,种种迹象显露,左右两路日军均未按预定时间抵达指定地点。
孤军奋战的第34师团,四面八方均涌现出中国军队的身影,而师团所能掌控的地域,东西向仅延伸至15公里,南北向则仅有5公里之宽。
言语之间虽显含蓄,实则是在告知大贺茂,第34师团已被困于方圆75公里的狭隘区域,若不迅速撤离,形势将愈发危急,后果难以预料。
尽管大贺茂并未完全放弃,他仍旧坚信左右两路的日军不会轻易溃败,同时,他注意到王耀武的74军也承受了相当大的损失。他开始思考,是否应该继续发起攻势?
这位老敌酋仍踌躇不前,未能在第一时间发布撤退的命令。直至傍晚,李天霞师攻克高安的捷报传来。
与此同时,余程万与张灵甫两位将领,亦分兵十路发起反攻。至此,大贺茂方才意识清醒,随即下令日军撤出战斗,全速向南昌撤退。
74军军长王耀武
想要再次投身战场并非易事,鉴于先前对高地发动的猛烈攻势导致巨大伤亡,第34师团的战斗部队现仅余下一万余人。
围拢而来的中国军队兵力至少达八万,装备枪械,其中更不乏完好无损的第72军。面对如此悬殊的战场优势,罗卓英自然渴望一举取得一场辉煌的胜利!
延至3月25日凌晨下达总攻命令,实因素以用兵谨慎著称的罗卓英得知,第九战区增派的第二梯队援军——欧震率领的粤系精锐第四军,正急速赶往战场。
这才感觉“后退决战时机已臻成熟,若10万民众再无法抵御1万余名敌军,难免会成为他人笑谈。
大贺茂被免职,实乃理所当然,除了战场应对迟钝之外,他所制定的撤退序列,甚至令第11军司令部都无法容忍。
师团司令部、携带物资的部队、炮兵部队、伤病员输送队、野战医院以及后卫部队。
指挥官冲在最前!
58师副师长:张灵甫
因此,张灵甫代行师长职务的第58师追击部队,在滂沱大雨中迅速追击至34师团的野战医院。
击溃了负责警卫任务的一个野炮兵中队,并连同200余名拒不投降的伤员在内,共计斩杀了300余名日军。
余程万的57师,顽强地咬住了日军的后卫部队,拼尽全力进行殊死搏斗。
日军行至高安附近,李天霞指挥51师展开猛烈阻击与侧翼攻击,成功击毙数百名敌军。面对此状,大贺茂无奈之下只得召集敢死队,拼死血战,力求杀出一条生路。
遗憾的是,51师在进攻独混20旅团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人员和弹药代价,最终未能完全截住敌方逃兵。这一情况亦反映出敌军之顽强不屈。
若第70军与第72军能迅速抵达战场,第34师团将难以逃脱追击。
此刻,第33师团所派遣的强化救援联队发挥了关键作用,于虎形山成功迟滞了敌军两个军团的进攻,历时整整一日。尽管联队在此次行动中付出了伤亡数百人的惨重代价,且72名战士不幸被俘,但此举为大贺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第34师团的残部历经七天漫长的逃亡,昔日那般嚣张的气势,此刻却变得凄凉而悲惨。当师团司令部终于抵达南昌,那已是4月2日的黎明时分。大贺师团长心有余悸,回首望去,几乎惊得目瞪口呆!
鬼子兵
02
伤兵蜿蜒八公里!
针对上高战役中日军伤亡情况的统计,双方的战报均缺乏可信度。据重庆方面的报道,日军被毙伤俘共计15729人,其中击毙6252人,这一数字显然显得过于夸张。
终究,日军的警备师团实行三联队编制,其满编人数不过15000余,这一数字几乎等同于第34师团的消亡。
日军在战后声称伤亡仅一千余人,此说法实则令人难以置信。
依据第74军的内部详尽报告,在上高战役的全过程中,第51师成功击毙日军1223名,第57师击毙1007名,第58师击毙907名。
总计来看,仅王耀武率领的74军便击毙敌军3137人,更不用说那些受伤的敌军了。
据此,依据战场常规推断,日军所遭受的损失当在1万至1.2万头之间,这一数字已相当可观。除去阵亡者,受伤或轻伤的士兵人数亦不少于7000名。
《抗日战争的细节》一书中,描绘了如此一幕:大贺茂站在南昌城头,回首望去,只见三五成群的伤兵队伍绵延不绝,竟达八公里之长!
57师师长余程万
确切而言,日军第34师团的伤亡比例高达七成,导致其整体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战后,不仅大贺茂受到了严厉的惩处,就连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亦被剥夺了职务。
理由是“大批战死士兵遗骸弃荒野“”,意指未能带回亡者遗体,此乃领导职责所在之失。
接任的第三位司令官,便是日后于长沙战败的阿南惟畿。暂且不论日军方面的情况,对于中国军队而言,此刻恰逢一个难得的战机。
驻守南昌的第34师团已力不从心,难以再战;而驻防九江的第33师团亦自顾不暇,此时正是攻克南昌的大好时机!
这亦为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前敌总指挥,同时担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的罗卓英所萦绕于心的一大难题。
两年前的春日,面对日军两个师团的猖狂进犯,罗卓英临危受命,率领二十余万精锐之师,却未能成功捍卫南昌城池。在随后的反攻战役中,我军损失惨重,竟至一名中将级将领英勇捐躯!
战利品
1939年春季,南昌会战爆发,尽管日军投入的战斗主力同样由两个师团组成,然而这些师团均隶属于“四单位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
此外,还获得了大量重型火炮和装甲力量的支援,进入战役后期,更增派了6000名海军陆战队员,使得敌方总兵力逾越五万人。
罗卓英所面临的对手,乃是以狡诈著称的第11军首任司令官冈村宁茨。更为棘手的是,此次反攻部队由第三、第九战区携手组成,统一指挥的挑战尤为艰巨。
罗卓英虽功亏一篑,但自那以来,这位抗日英雄对收复南昌,以洗刷前耻,始终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当前,大贺茂之地伤病连绵,我军士气高昂,加之精锐的第4军即将驰援赣北战场,这无疑是收复南昌的绝佳时机。
罗卓英满怀豪情,遂于4月1日急速向长沙战区长官部发出电报,首要之务便是报捷。在抗战最为艰苦的关头,一场真正的胜利意义非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次之,是恳请直接上司薛岳将军,为第19集团军额外增派一至两个军的兵力。借日军连遭败绩之际,趁势夺回南昌,于华中战场掀起一个小规模的高潮!
鬼子兵
03
薛伯陵草草收兵
薛岳与罗卓英之间存在着一段错综复杂的关系。事实上,昔日反蒋的薛岳得以重新执掌军权,关键在于陈诚的大力推荐。
所以薛岳虽不算“土木系将领之间,情感纠葛如丝缠绵,难以割舍。罗卓英,作为土木系的支柱,无疑是陈诚最为信赖的得力助手。
陈诚晋升,接班者多为罗卓英。
陈诚晋升为18军军长,罗卓英则接管了第11师的指挥权;与此同时,陈诚荣任北路军司令,而罗卓英则接棒担任18军的领军重任。
陈诚晋升为战区司令长官,罗卓英接任第19集团军指挥;然而,当陈诚被提升为政治部长时,罗卓英却未能接替第九战区的领导职务。
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罗卓英的军衔尚显不足,当时仅担任陆军中将,而当他出任集团军总司令之际,薛岳已升任为第一兵团的总司令。
另一方面,战场指挥才干相较薛岳略显不足。在万家岭大捷之后,陈诚被调往重庆担任新职,而薛岳则顺理成章地接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一职,此事已成定局。
薛岳
罗卓英虽被安排担任战区副司令长官一职,但独当一面,主掌赣北战场的指挥工作。此外,他还成立了专门的“第九战区前敌总指挥部”,以加强战区的战略协调与指挥效率。
鉴于与陈诚之间特殊的关系,难以断言蒋介石与陈诚之间对薛岳并无制衡之意,而二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亦非分明,薛岳对此情形自是心照不宣。
在抗战的全过程中,薛岳对第九战区核心区域——湖南战场的坚守与对日作战,态度之认真,可谓尽心竭力。然而,对于其他战区的支援与协作,其表现则略显不足。
诸如浙赣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中,第九战区的援军往往行动不够积极,简言之,颇有几分“慢吞吞”的意味。本位主义”。
赣北战场虽然在理论上隶属九战区,但罗卓英的独特地位使得薛岳对此显得态度冷淡。
在高扬的战旗之下,上高会战的辉煌胜利如雪花般纷至沓来,荣誉的电报纷纷涌向罗卓英的指挥中枢。然而,长沙大捷的光芒独照薛岳,他才是真正的主角,这其中隐含的细微差别,实需细细品味。
国军战士
终归,薛岳的回电抵达,罗卓英览毕,不禁扼腕长叹。
司令长官罗列出诸多理由,不仅坚决反对收复长沙,更是火速下令,将行进至半途的第4军紧急召回。
第19集团军丧失了继续发动反攻的能力,遗憾的是,南昌城就在眼前,却未能轻易到手!
抗日战场上的症结所在:各自仅顾一己之地,缺乏应有的主动精神!
罗卓英或许也心知肚明个中缘由,然而,放弃这来之不易的胜机,使得两年前的深仇大恨仅得半数慰藉,不禁让他感到颇为郁郁不乐!
次年,我离开第九战区,转而调入远征军,这其中或多或少与薛岳将军的关照不无关系。
上高之战结束之际,罗卓英将军在王耀武的陪同下,莅临第74军野战医院,探望伤员之际,不禁流露出一丝微忧,不禁低声抱怨道:薛伯陵有时固执无章。”!
罗卓英
高层之间的纷争,机智的老王不便多言,只得面带微笑,而内心实则喜悦无比。
欲识上高会战,方为第74军真正的成名之役,其在战场上的光辉形象,无疑是绝对的焦点,演绎出了无与伦比的英勇与壮丽。抗日最精彩一役”。
罗卓英并无贪功之心,于重庆举行授勋、授状、授旗仪式之际,他称第74军为“抗日铁军自那时起,这支部队声名远扬,中外皆知,更成为了日军一遇便感到困惑与恐惧的噩梦。
位于赣西北的古城上高,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第74军抗日战绩的荣耀象征。为了纪念这段历史,王耀武将军特意将军队的代号更名为“辉煌”!
位置关系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