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鸡排”风波:让基层治理更有“烟火气”

近日,江西某地“鸡排店主理人”与社区管理人员之间的纠纷引发热议。一方是为生计奔波的个体经营者,一方是履行管理职责的基层工作人员,这场看似普通的争执,折射出基层治理中如何平衡“市容”与“繁荣”的现实课题。

“江西鸡排”代表着我国超过1.1亿户的个体工商户,承载着近3亿人的就业,是城市“烟火气”的重要来源。这些街头小店不仅是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满足着市民日常需求,更承载着城市记忆与社区情感。一座城市的包容性,恰恰体现在其对街头经济的接纳程度上。

这起事件暴露了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一方面需要维护市容环境,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过度执法扼杀经济活力。现实中,部分管理者将“管理”简单理解为“清理”,将“规范”等同于“取缔”,忽视了民生需求与城市秩序之间的平衡。这种“一刀切”的思维,往往导致管理者与经营者陷入对立。

新时代的基层治理,需要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首先要树立“民生优先”理念,在规范的同时给予合理生存空间,通过划定经营区域、规定经营时间等方式实现有序管理。其次要创新治理方式,如浙江的“摊贩积分制”、四川的“便民服务点”等实践表明,管理与发展可以并行不悖。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基层工作人员要主动了解经营者困难,变“对立执法”为“并肩同行”。

理想的市容环境不是“一尘不染”的冰冷街道,而是井然有序中透着人间烟火的温暖空间。在城市治理中,我们需要在“管”与“放”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情”与“法”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经营者要遵守规定、诚信经营;管理者要创新方法、体现温度;市民也要多份理解与包容。

“江西鸡排”事件是一堂生动的基层治理课。期待各地能推动基层治理从“堵”向“疏”、从“管理”向“服务”转型升级,让我们的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唯有如此,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