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上海,沪东中华一带流出一组新照片。外场工棚拆开,甲板线条露出来,挡焰板抬起,坞舱门也是开的。外界把这艘076型两栖攻击舰的首舰,暂叫“四川舰”。双舰岛、升降机、甲板上的一串设备都就位了。这些画面叠在一起,说明它离系泊试验后期、甚至海试,不远了。
先把已知信息排一排。按公开渠道,076满载在四万多吨,全通甲板、双舰岛,保留坞舱和大车库。关键是甲板上出现了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规格不是缩小版。这就把航母的一套“抓手”搬了过来。同样的吨位里,这一步意义更大。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能不能弹歼-35,上空警-600。先别急着下。电磁弹射能把飞机推上天,但回收那一程,更吃甲板长度、阻拦系统和调度。歼-35的着舰速度和重量,对短甲板挺挑剔。没有针对性改型、没有成体系的数据,常态化上舰压力会不小。
反倒是大型固定翼无人机,更对路。因为这个类型的着舰速度、下滑率、襟翼舵量,都能按算法细调。自动化着舰也更容易跟舰上系统联动。结果就是,先让无人机在这个平台跑顺,把出动节拍、维护节拍磨出来,再看后续的空间。
电磁弹射强在哪,大家这两年都聊过。它体积更紧凑,能量输出可控,重型机也能稳稳弹。无人机出动频繁,对稳定性和节拍要求高,蒸汽那一套热、湿、维护重,节奏不好把握。电磁更对得上无人机的“点名册”。这回把它从航母“下沉”到两栖舰,门槛就被压下来了。
具体到甲板布局,这次照片能看出弹射轨位、阻拦区的框架。坞舱保持了完整功能,说明两条线要并行。也就是说,既要能投送两栖力量,又要能把空中任务接力出去。同一艘船,两个任务场景,节拍不能打架,这是考验。
从用途上四川舰走的是“综合打法”。它能带大中型固定翼无人机,做远海侦察、反潜巡航、对海对地打击;也能起降无人预警平台,补航母的大圈覆盖。它还有坞舱,照样能拉人拉车、投送装备。把这几件事叠在一块,编队的手更长了。
这套路数,对编队配置有影响。过去两栖任务更依赖航母的空中保护,如今有了四川舰,部分窗口可以自己顶。075负责大规模投送,076把空中“伞”撑起来,航母把远端压住。三者分工更清,调度更灵活,成本也更好算账。
对比一下外军思路,能看出差别。美国的两栖攻击舰上F-35B,走短距起降,不搞弹射;法意的两栖舰更偏运载,也没有弹射。中国这条是把弹射搬到两栖平台,重点押在无人机。同样都是下棋,各家走的不一样,核心还是看自己手里的牌和要办的事。
说回现实难点。电磁弹射的长期可靠性,海上电力系统的冗余,备件和维护流程,都得先打牢。盐雾、湿热、振动,这些坏环境一天不停。要把故障处置、节拍恢复做成标准化,舰员训练也要按这个强度跑。否则出动率上不去,甲板秩序就会乱。
舰机融合同样是硬骨头。无人机数量多、频率高,数据链要稳,抗干扰要强,任务管理要细。指挥席面上要有一套清晰的“红绿灯”,谁先谁后,谁插队谁让路,都得算清。还有,若承担更多航母式任务,舰上防空、反导也要跟上,不然就会出现飞得起来、守不住的短板。
训练层面,更要把流程往前推。弹射、回收、加油、挂弹、检查,每一步都得锁时长、设阈值,按小时、按架次去盯。同样,坞舱的装卸、转运,也要跟甲板节拍错峰。把两条线整顺,才谈得上“综合”不打架。
福建舰这边,电磁弹射的成功应用,给了四川舰一把劲。一个是航母上的“龙头”,一个是两栖平台上的“新芽”,定位没冲突,是互补。航母压大圈,076顶近圈,075抓投送,三者接力。这么一来,海上航空的“层次”,就能堆起来。
最后看进度。这回工棚拆除、挡焰板抬起、坞舱门开启,都是往后续试验推进的节奏点。接着要看系泊设备联调、动力与电力系统的满负荷测试,还有甲板调度的模拟与实作。每过一个点,可靠性就多一份把握。
黄昏的江风里,甲板上有工人系着安全绳,橙色马甲在风里拍打,一台小车推着缆线缓慢前移,吊机的钩头落下又起,挡焰板的铰链在灯下露出新金属的色泽。下一次我们再看到它,会不会已经在长江口外做第一轮海试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