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柏林天色缓缓暗下来,会议厅中的气息却愈加紧绷。鲍里斯·皮斯托里乌斯的目光沉稳,但言语之间透出的警觉是掩盖不住的。他手里的数据刚刚更新,又一颗俄罗斯的侦察卫星正在靠近国际通信卫星,不只是德国,整个西欧的政府通信都在它無形的扫描下裸露。这种“跟踪”不再是冷战时期的幻想,而成了头顶星空下肉眼不可触及的现实压力。
“这不再是纯粹和平的交流。”皮斯托里乌斯直言不讳,他很清楚站在台下的决策者大多出生于联盟解体后一片和平的欧洲。可太空的平静只是表象。德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此刻已不再是隐喻,在高空轨道与电子暗海中显影成实打实的博弈。他的身边,专业议题外,也有人在低声谈论着挪威、丹麦机场一连串无人机扰动事件。专家组成员难以确定这些“幽灵”是谁在操控,但不少人认定,这几乎是俄罗斯对北约耐性和防空体系的又一次悄然试探。
皮斯托里乌斯随即公布的新防御计划中,350亿欧元将在2030年前注入太空防御,包括罕见地强调“进攻性能力”的建设。在德国人的集体记忆里,提及进攻性军事投资极罕见,却由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被提上议程。他坦率地说:“现代卫星网络,就是我们的阿喀琉斯之踵。”事实也是如此。2022年俄乌战火初起时,一次针对于卫讯卫星的网络攻击,竟让德国境内6000台风力涡轮机的监控系统陷入瘫痪。普鲁士工程师式的自负,硬生生在数据流干涸的现实面前败下阵来。
业内早已有传闻,俄罗斯于2014年、2023年发射的军事卫星多次靠近他国设备,有法国初创企业Aldoria曾观测到它们突如其来的“近距离接近”。在航天领域,“突然逼近”早被视为威胁的隐语。由“侦听”到可能的“杀手卫星”,每一次逼近都带来不确定的紧张感:去年,俄罗斯卫星在一枚美国航天器旁无声释放出一个神秘物体——直到今天也未能完全解释。而据美国防务圈对外披露,更高级的担忧则源自俄罗斯可能在研制一种特殊核武器,能够令低轨道几乎所有卫星在瞬间化为电子废铁。这并非科幻小说桥段,数据显示,地球上空当前运行着超过1.2万颗军民用卫星,其间插杂的监控、防御、通信、科研,关系到无数家庭和企业的每日次序。
空间不止有卫星的尾迹,还有无人机的引擎声。从波兰到丹麦,俄式无人机的现身让北约国家不断提高警惕。德国内政部长亚历山大·多布林特在“红色风暴布拉沃”演习期间一语双关:“我们正卷入一场无人机的军备竞赛。”暗战不止于万米高空,机场地勤忙碌时的细微举动、波兰边境夜幕下的灯火都像是被牵动的棋子。德国本土的无人机防御研发现场,初创企业Helsing推出的新型作战无人机展示区内,工程师们时而讨论微波干扰、时而测试高频信号屏蔽。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距离,就这样一次次被技术与威胁缩水。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警告余音未断。对德国而言,与普京在桌边讨价还价的年代似乎已经远去了,“在最危险的核竞赛前阻止他,代价还更低些。”联合国大会上,这句沉重的现实提醒在暗处拉紧了欧洲各国的神经。2021年,俄罗斯一次导弹试验在太空中炸毁了自家卫星,碎片云搅动国际空间站的轨迹,那一夜,国际空间站内宇航员的危机操作仿佛无声对白外界“边界”的理解:太空之上的冲突,必定波及地面之下每个习以为常的系统。
德国对俄罗斯太空技术的依赖由来已久。前东德时期遗留的苏联装备和航天合作,成为今天德国专家复盘现状时不得不承认的基础现实。直到俄乌冲突破局,德国才真切感受到自足与防御的迫切需要。皮斯托里乌斯甚至放话:德国必须在2029年前准备好应对与俄罗斯的全面战争。经济结构上的转变比军事更难一蹴而就。就在周四,德国政府抛出了1400亿欧元贷款计划——源自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这一举措等待着欧洲同盟各成员国的合流。
与其说是回击,不如说是悬在欧陆上空的一场耐力赛。有人在街头犹豫着是否更换家里的卫星信号接收器,有人在会议室里敲下的决策,将会决定这些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威胁如何被卸下分担。风起于青萍之末,到底是沉着应对,还是夜深时无声的焦虑?又或者,未来的某天,柏林清晨,阳光穿透云层,一颗新的防卫卫星静悄悄跃入高空,从此地到太空,新的秩序,尚待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