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上弹射大礼包,福建舰距服役不远了

福建舰的最新动作,没有任何拖泥带水。弹射试验的画面一出来,信号已经很明确:距离正式服役,越来越近了。

更有意思的是,外界很多人以为这是南海才第一次进行电磁弹射测试。其实不然,在东海等海域早就做过反复试验,弹射和拦阻都跑了很多轮。中国海军的习惯,是等到各种工况下都稳定可靠,再对外放消息。一次两次的测试,根本不可能宣布成功。

技术上的突破无疑是关键。福建舰采用的是电磁弹射,这和辽宁舰、山东舰的滑跃起飞完全不同。滑跃需要占据更多甲板长度,蒸汽弹射耗时也长,而电磁弹射的优点很直接:速度快,负担小。

因为电磁弹射不需要额外消耗更多推进燃料,战机起飞时燃油和弹药装载就能拉满。这带来的差距非常直观,战机滞空时间更长,航程更远,巡航半径可以从第一岛链延伸到第二岛链。这对远海巡航和作战保障,都是成倍提升。

这种快反能力不是纸面上的数字,而是真正改变战斗节奏。放飞间隔缩短,意味着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投入更多架次战机。这对任何一个航母编队来说,都是核心战力的体现。过去滑跃或蒸汽弹射,还需要等上一会,现在发射节奏快得多,临场反应优势就此拉开。

战机搭配也是亮点。此次试飞的机型有歼-15T和歼-35,还有空警-600。歼-35隐身战机冲锋在前,歼-15T担当“炸弹卡车”,远程投下火力。这就是典型的高低配战术组合。空警-600作为固定翼预警机,可以在空中直接指挥舰载机,打击更远的目标。

相比之下,辽宁舰和山东舰的预警机是直升机,性能差距很明显。固定翼预警机无论雷达性能还是载机能力,都远优于直升机。这一升级,直接让福建舰的战斗编队从探测到打击,全链条的效率都提高了。

过去的测试画面,现在看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考验,是在复杂的海况下进行的。南海风高浪急,海情变化快,这样的环境下完成舰载机起降和弹射拦阻,不仅是技术验证,更是贴近实战的训练。急、难、险、重,这是海军选出来的测试条件。

服役在即,并不意味着战斗力立刻满格。初步形成战力和保障力后,还需要在现役中通过解放军指战员不断锤炼,才能把潜力全部释放。航母是一套体系,飞行员、舰员和指挥系统的磨合缺一不可。

福建舰的服役,对中国的蓝水海军建设是一道重要关口。蓝水能力的提升,意味着我们能在更远海域持续存在、巡航、甚至作战,而不是只局限在近海防御。这对外界来说,是战略格局的明显变化。

更往后看,电磁弹射系统消耗的电量很大,这为未来的航母动力系统提出了新要求。如果搭配核动力,就能保证持续、高功率的能源供给。这样一来,除了现有武器系统,还可以考虑在航母上部署激光武器、高能微波武器等先进技术。

福建舰的表现,对下一代航母的研制,也是直接的技术支撑。电磁弹射、固定翼预警机、高低配舰载机组合,这些已经奠定了未来大型航母的设计基线。

在南海的试航,只是一个节点,却足够说明训练的针对性和高标准。等正式入列后,新的航母编队将加入到海上部署序列,快反、高载、远航,这些能力都会被实战化检验。

有一点必须承认,福建舰不仅填补了之前航母在远海巡航和制空能力上的短板,也让中国航母的作战理念有了升级空间。从单舰性能,到舰队体系运用,跨度很大,但这一步走出来,后面的扩展就有了底气。

南海试验的背后,是漫长的东海、近海测试数据积累,是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的技术迭代。这种递进,才是真正的造舰实力体现。

福建舰已经完成了各型舰载机的试验,训练结果圆满。蓝水海军,就在一步步变成现实的过程中。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