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街边的咖啡馆里,总有人端着一小杯浓缩咖啡,一坐就是大半天。
他们每年能享受几十天的带薪假期,从出生到养老都有国家兜底。
这种被称作“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生活,让全世界羡慕不已。但这种舒服日子,真的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吗?
舒服日子背后的“靠山”
欧洲的高福利确实诱人:丹麦公务员九点半上班,四点就下班,中午还能休息两小时;
德国工人平均每周只工作35个小时,假期多得数不过来;
北欧国家给孩子父母放将近500天的育儿假……
这些“轻松”背后,其实藏着三个隐形的支撑:美国的军事保护、俄罗斯的便宜能源,和中国的便宜商品。
五百年前的欧洲其实并不发达。
当中国用丝绸和瓷器远销世界的时候,欧洲很多地方还在靠天吃饭。
大航海时代彻底改变了局面,葡萄牙、西班牙的船队开进美洲,抢土地、挖金银,运回欧洲;
接着荷兰、英国开始贩卖非洲黑奴,又从亚洲低价抢购香料、茶叶。
这些靠抢掠积累的财富,成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启动资金。
成为工业大国后,欧洲又靠技术优势,把殖民地变成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印度棉花、中国茶叶、非洲橡胶……全都变成欧洲工厂的利润。
福利制度是怎么来的?
欧洲福利制度最早能追溯到1601年,当时英国出台了《贫穷法》。
因为“圈地运动”导致太多农民失去土地,国家不得不接手救济穷人。
现代福利制度的成型,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写了份报告,主张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英国率先宣布成为“福利国家”,其他西欧国家纷纷跟上。随着欧洲经济高速增长,福利项目越扩越大,从救济延伸到教育、医疗、养老……
二战之后,欧洲被打成一片废墟,殖民掠夺不行了。美国在1947年推出“马歇尔计划”,白送西欧130多亿美元,工厂重新冒烟,五年内工业产值涨了三成,1949年成立北约,美国承担七成以上军费,相当于给欧洲请了个免费保安。
欧洲省下巨额军费,全都投进了福利体系:周工作35小时、年假几十天、高额失业金……
这些舒服日子背后,其实是美国用美元和军队换来的稳定。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2025年北约要求各国将军费提高到GDP的5%,早已被福利掏空家底的欧洲,根本拿不出这笔钱。
欧洲自家资源少,工业运转严重依赖外来能源。俄罗斯一直以“白菜价”向欧洲供应天然气和石油。
2021年,欧盟进口的天然气近一半来自俄罗斯,德国工业电价因此比中美低30%。化工巨头靠低价能源维持生产,老百姓冬天取暖也毫无压力。
俄乌冲突改变了一切,欧洲跟着美国制裁俄罗斯,俄罗斯就直接断了气。“北溪”管道被炸后,欧洲只能花五倍高价买美国液化气。曾经的“能源福利”,一下子变成了沉重负担。
中国长期以来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
改革开放后,大量欧洲企业把生产线迁到中国,廉价劳动力、便宜土地、政策优惠,让“中国制造”以极低价格涌入欧洲。德国超市里八成商品都是中国生产,几欧元的T恤、几十欧元的微波炉,极大降低了欧洲人的生活成本。
但中国并不甘心一直做袜子、做玩具。这些年,从芯片到大飞机,从新能源汽车到5G,中国不断往产业链顶端爬。
欧洲突然发现,“中国制造”不再便宜,甚至开始和欧洲竞争高端技术,曾经的“供给红利”,正在快速消失。
高福利开始“反噬”
欧洲的高福利制度,正在拖累自己:
福利太好,好多人不愿意全职工作,企业生产力下降;福利开支太大,政府只能加税,企业雇人成本变高,失业的人反而更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2014年平均4个劳动人口养1个老人,到2050年会变成2个人养1个人。
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让欧洲陷入恶性循环:福利越高、经济越差;经济越差,越养不起福利。
欧洲不是没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德国补贴企业能源账单,法国重新搞核电,荷兰卖芯片技术给亚洲换钱……但这些举措反而暴露出欧盟内部分歧:东欧要对俄罗斯强硬,西欧想保经济;南欧要求放宽债务限制,北欧坚持紧缩财政。
欧洲早年把工厂都搬到国外,现在制造业只占经济总量的14.5%。想把企业拉回来?工人工资高、环保要求严,生产成本根本拼不过中国和东南亚。
与此同时,欧盟在国际上说话越来越没人听。特朗普和普京见面根本不带欧盟玩,和美国打贸易战屡战屡败。
夹在中美之间的欧洲左右为难:继续跟着美国走?还是重视和中国的关系?
美国这些年把对中国的研究变成系统性工程,通过智库向政府输送专业人才,欧洲虽然学者多,却缺乏把中国经验转化成政策的机制。
很多对华决策都是临时商量,缺乏长远打算。
欧洲的福利模式曾经是全球艳羡的对象,但那些靠掠夺和依附得来的好日子,终究难以持续。几百年前从全球抢来的财富,如今到了该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