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廊坊安次区葛渔城镇一条穿镇公路上设置的5个粗大水泥墩引发热议。这些墩身贴有黄黑警示条、顶部装有红蓝警示灯的水泥墩,密集排列在道路中央,车辆需蛇形绕行,被网友戏称为"梅花桩式限宽墩"。
限宽墩背后的治理难题
当地政府回应称,葛马线此前因大货车频繁通行导致路面严重损毁,夜间噪音更影响居民休息。虽设置限宽墩确有不妥,但初衷是为解决群众长期反映的痛点。根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乡道、村道出入口允许设置限宽设施以限制超载车辆,但现行设计明显偏离规范——《小交通量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明确要求限宽墩应分设道路两侧,且宽度不宜小于2.5米。
安全隐患与替代方案现场视频显示,三层结构的墩体迫使车辆多次变道,不仅加剧剐蹭风险,更可能引发拥堵。专家指出,限制大车通行可采用标准化限高架、电子监控或分时段禁行等措施,而非简单粗暴的"梅花桩"布局。目前当地政府已承诺整改,正协商替代方案。
此事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共性课题:公共管理需兼顾政策效果与人文关怀。如何在保护基础设施与保障通行安全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正如网友所言:"限宽不是目的,安全畅通才是根本。"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