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聊过霹雳12、霹雳15这些空空导弹之后,咱们的目光该往下看了。
对,就是盯着地面目标使劲儿的那种家伙什——对地攻击导弹。
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些年手里的“大锤子”可不少,其中曝光度很高,部队用得特别频繁的就属空地88系列和AKF98A系列这些了。
说句实在的,只要是你叫得上名的我军现役主力战机,无论是空军的歼-10C、歼-16“潜龙”,还是海航那些威武的歼-15“飞鲨”,基本都能扛着这些导弹出门干活儿。
那它们的真本事到底怎么样?
跟世界顶尖水平比划比划又是个啥情况?
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这个事儿。 要说对地导弹里的“劳模”,空地88系列绝对排得上号。
你翻新闻或者看军事杂志,它出现的频率可高了。
以前咱可能觉得它主要是歼轰-7A“飞豹”的专属装备,毕竟这机型干的就是对地攻击的活。
但是架不住时间推移啊,眼尖的军迷朋友们早就在各类图片和报道里发现了新情况:哟,海军的歼-15也挂上它了!
再后来,连空军的主力多用途战斗机歼-10家族也有挂载空地88的公开画面。
这个信号很明白嘛,说明像歼-16这种全能高手、经过现代化升级的歼-15T,还有更先进的歼-10C们,携带空地88执行任务肯定是不在话下。
只是有些型号的挂载照片官方还没正式发布或者咱们没看到罢了。
空地88这型弹,正经算是我军迈入21世纪后搞出来的一个标准化的对地打击家伙。 关于空地88的具体参数,比如重量啊、尺寸啊、精确的制导方式组合啥的,官方嘴严得很,详细数据捂得紧。
咱们普通人当然无从得知核心机密。
不过,咱可以绕个弯子,瞅瞅它在国际市场上的“双胞胎兄弟”——出口型号。
在热闹的珠海航展上,厂商给空地88出口型亮出的名片是:战斗全重680公斤(大概就是三台普通钢琴的重量吧),最大射程标到了230公里。
出口嘛,总得留点余量,各国对远程进攻性武器那都有严格限制。
按这个路数,咱自己部队用的、不需要考虑出口限制的自用版本,你觉得射程会不如出口货?
这事儿想也知道,解放军装备的自用型空地88,在射程这块上,铁定是有“神秘加成”的。
不少外国军事分析机构和观察家就猜,这自用型射程,保守估计也得在300公里上下晃悠了。 当然,空地88也不是铁板一块,它也在成长。
随着技术大踏步前进,从最早的型号发展到如今,A、B、C这些子型号陆续出现。
就拿空地88C为例,它在国外的马甲叫AKF088C。
最大的变化,是弹体上多出了一对展弦比更大的折叠弹翼。
这可不是为了好看,实战意义极大。
有了这大翅膀加持,飞机能在敌方防空火力圈外(防区外)就潇洒地把导弹扔出去,然后调头返航。
平台(战机)的安全系数一下子提高了不少,这可是战场生存的头等大事!
必须提醒一句,空地88家族特别“人丁兴旺”,版本型号多,里面的门道也多。
光是给导弹“指路”的制导方式,就五花八门:有双向数据链能中途改目标(传回图像给操作员确认),有飞到最后靠“眼睛看”的电视制导,有能感应温度差别的末端红外成像制导,还有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毫米波雷达主动制导……各种搭配组合都有。
咱们的飞行员完全可以像点菜一样,根据实际任务需要和战场环境,选择挂载不同配置的空地88飞弹,这灵活性杠杠的。 话得说回来,空地88系列怎么说也是咱们世纪初搞出来的产品。
即便这些年一直在缝缝补补搞升级,可底子毕竟是快二十年前的。
到了现在2020年代,和欧美那些后来居上的新一代“同班同学”比一比,差距还真是有,有些方面可能还比较明显。
咱得承认这点,就像用老爷车跟最新款跑车比赛,发动机底子就限制了高度。 那欧美的新一代对地导弹牛在哪呢?
美国空军的当家花旦之一,AGM-158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JASSM)系列是个典型。
这玩意儿全长4.26米,战斗全重1吨多一点(1023公斤),最大射程在400到480公里区间徘徊(后续增程型更远)。
F-22猛禽、F-15鹰、F-16战隼、FA-18大黄蜂/超级大黄蜂……美军现役的主力打击平台基本都能轻松携带。
更厉害的是,美国人还在这平台上搞了衍生型号,比如专门打船的AGM-158C反舰导弹(LRASM)。
它的设计理念就突出一个“隐身”。
整个导弹外形棱角分明,采用多面体设计,雷达信号特征(RCS)极小。
你想象一下,它在雷达屏幕上大概就一个芝麻点那么大,敌军雷达发现它的距离被大大压缩,从探测到确认再到调动防空力量拦截,这一串反应时间被严重“打折”了。
这种设计思路,几乎就是现代防区外精确打击武器的标准答案了。 有趣的是,欧洲人也不甘落后。
几乎和美国同步,英法德等国联手整出了“风暴阴影”(Storm Shadow)/SCALP EG对地巡航导弹。
法国的阵风、英国的台风(EF-2000)、幻影2000、德国的狂风战斗轰炸机,都是能携带它的好搭档。
官方公布的参数显示,风暴阴影比美国的JASSM还大一圈:全长5.1米,战斗全重达到1.3吨,标称的最大射程更是有570公里那么远(根据不同平台和飞行剖面可能有些浮动)。
给导弹“导航”的组合拳也挺全面:起飞阶段靠惯性制导(靠陀螺仪感知姿态变化累计位移),飞行中途用GPS全球定位加地形匹配(通过比对地形数字地图修正位置),冲到目标上空后用红外成像导引头“盯着”看,确保最后那一下打得准。
这种混合制导模式,精度和抗干扰能力都相当可观。 尤其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各国把数量可观的“风暴阴影”送给了乌克兰。
你别说,这武器在实战中表现是真抢眼,多次精准摧毁了高价值目标。
不管是美国的AGM-158系列还是欧洲的“风暴阴影”,它们核心追求的两点高度一致:一是打得准,二是藏得深(低可探测性)。
两者在外形设计上都选择了高度相似的隐身化布局思路(多面体、S进气道隐藏等)。
这种设计带来的实战效果极其凶悍——敌方的雷达发现难、确认慢、准备拦截的时间仓促,整个防空体系反应的链条几乎被打断了。
面对这种近乎“隐形”的防区外打击武器,信息化水平不够、防空体系整合度差的俄军,确实在2022年后吃了非常大的苦头。 精度方面,AGM-158和风暴阴影都敢拍胸脯保证末端命中精度在5米左右(圆周误差CEP)。
这是个什么概念?
基本是指哪打哪,对付加固工事都够用。
跟人家一比,俄军这方面的短板就暴露无遗了。
咱们经常看到报道说,俄军的苏-34“鸭嘴兽”、苏-24“击剑手”战斗轰炸机,不得不挂着简易卫星/激光制导的导弹,甚至在某些时候连制导都没有的老式铁炸弹,执行对地打击任务。
为了尽量提高那点可怜的炸弹命中精度,飞行员只能冒险贴地低飞,让飞机处于低速、低空、高风险的状态。
然而悲催的是,低空低速的苏-34和苏-24,恰恰完美落入了“爱国者”系统、“山毛榉”系列这些中近程防空导弹的最佳杀伤包线里。
这不就是活靶子嘛!
很长一段时间内,俄军前线航空兵这类装备的巨大损失,根子就在武器代差上。 看到差距的同时,咱们更要看到进步。
这几年中国军工科技那是突飞猛进,追赶的速度非常快。
新一代的对地打击武器,咱们当然也要搞,而且起点还不低。
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22年珠海航展。
在那届航展上,一款名为AKF-98A的对地攻击巡航导弹闪亮登场。
这明显是个正经八百的高端货色,是冲着欧美那种隐身防区外导弹去的。 根据官方发布的信息,空军现役的歼轰-7A、重型多功能战斗机歼-16,都是这款导弹的适配平台(能扛着它飞)。
关于AKF-98A的具体性能数据,像它具体多重、多长、内部是什么制导组合、发动机功率多大……这些关键信息目前公开渠道几乎是空白的,属于高度保密范围。 不过,在航展上,它的出口型(通常性能会略低于自用型,这是国际军售的普遍做法)被标注的最大射程是298公里。
这个出口射程数字,显然是为了规避国际上对300公里以上射程攻击性武器的出口限制而设定的。
参考一下AKF-98A导弹那相当“敦实”的尺寸(对比风暴阴影这类导弹),不少国外军事分析家就估摸着算了:这导弹的战斗全重肯定不小,很可能跟欧洲“风暴阴影”的1.3吨级重量相差无几。
考虑到自用版本没有出口限制,再加上导弹内部空间可能采用更多先进技术(比如更高效的小型涡扇发动机、能量密度更高的燃料),它的真实最大射程?
保守点说,怎么也不会低于500公里吧?
一些特别乐观的分析甚至认为可能冲得更高。 设计理念这块,AKF-98A的思路非常清晰:瞄准世界先进水平。
它的外形不再是空地88那样的圆柱体或者粗壮的常规模样,而是活脱脱一个“小号隐形飞机”!
弹体呈现出非常典型的倒梯形横截面(类似菱形),线条锐利,棱角分明。
仔细看它的进气口设计,不是外露的,而是巧妙地“藏”在弹体下方的凹陷处(内埋式进气道)。
这种设计的核心目标就是为了隐身!
最大限度地把弹体反射的雷达波能量朝特定方向控制(散射),而不是乱反射回敌方的雷达,大大减少了被敌方预警雷达和火控雷达探测锁定并拦截的几率。
这个思路,跟美国的AGM-158、欧洲的风暴阴影简直是英雄所见略同。
事实证明,这就是现代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提升突防成功率的关键途径。 至于AKF-98A具体用的啥制导方式组合?
官方没明说。
但按常识推断,也按当前全球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潮流来猜测,它的制导包肯定是顶配级别的。
惯性导航确保基本航向,卫星定位(比如北斗)用来长时间校准位置,中段地形匹配修正积累误差,末端最可能采用多种制导“双保险”——红外成像锁定目标或者毫米波雷达主动搜索区分目标细节,保证在极其复杂的战场环境下或者对付移动目标时,最后那一下子也绝不落空。
这些技术方向,AGM-158和风暴阴影都趟过路子了,原理也都公开讨论多年,技术路径是共通的。 火力投射平台的搭配也很关键。
重型战斗机在这方面得天独厚。
美国人就曾公开炫过技:一架F-15E“攻击鹰”可以一次性携带4枚体型不小的AGM-158导弹去执行任务。
咱们的歼-16“潜龙”呢?
那可是正儿八经的重型四代半战斗机(俄标五代),最大外挂能力宣称高达12吨(这个挂载能力需要综合考虑任务要求、航程、起飞重量限制等因素)。
既然同样级别(乃至略轻的)的F-15E能扛4枚AGM-158,那身板更壮、综合设计更先进的歼-16,在挂载能力上肯定不吃亏。
它预计也能挂上4枚咱们自己生产的AKF-98A导弹出去执行远程打击任务。
想想看,一架歼-16能同时投放4枚射程500公里以上、带隐身能力、具备智能突防路径规划的精确制导武器,覆盖纵深目标,这打击效率可太惊人了。 平台和导弹的适配性,海军这边还有特别的故事。
咱们海军航空兵的当家花旦歼-15“飞鲨”,长期面临一个重要限制:滑跃起飞。
滑跃台虽然让航母结构简单点,但对战机携带大型重物起飞实在不友好。
受滑跃起飞模式的最大起飞重量限制(得牺牲不少燃油来减重保证安全起飞),歼-15在执行远距离的对地或对海攻击任务时,想保证足够的作战半径(能飞多远还能回来),它能带的“大锤子”就得精打细算。
我们常见到的配置是:带4枚鹰击-83K亚音速反舰导弹(打船),或者换成4枚空射型的鹰击-91或者空地-88这类对地攻击导弹。
为了保基本安全,还得挂上2枚霹雳-12中距弹和2枚霹雳-8近距格斗弹以防万一。
这套配置保证了战斗力,但明显不够“解渴”,尤其当面对需要大纵深防区外打击或者携带超音速重型反舰导弹(如鹰击-12)这类更强大武器时,老平台的老起飞方式真就力不从心了。 但这个困局,随着咱们海军进入“弹射时代”而被迅速破局!
福建舰装备了先进的电磁弹射器。
伴随它一同上舰的,是经过彻底升级改造的歼-15T型舰载战斗机(T通常指弹射型)。
弹射起飞的最大优势,就是瞬间赋予飞机巨大的动能,极大突破了起飞重量的瓶颈!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歼-15T的挂载潜力被彻底释放出来了! 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一下:电磁弹射赋予的强大起飞动能,让升级后的歼-15T将有机会挂载像鹰击-12这种超音速重型反舰导弹出海作战了(以前滑跃起飞基本不敢想)。
同样,它挂载尺寸重量级别接近AGM-158、风暴阴影的国产新一代利器AKF-98A防区外对地巡航导弹,也具备了技术可行性!
而且,在能够挂载这些重型精确打击武器的同时,它的作战半径(航程)和滞空时间预期会得到显著提升。
对海军航空兵而言,这种质的飞跃太关键了——舰载航空兵的打击臂延伸更远,火力更猛,对海对陆的威慑和实战能力上了好几个台阶。 空地88系列是中国对地打击力量从跟跑到并跑的重要标志,它在部队里的广泛装备和持续升级证明了其实用性和可靠性。
而AKF-98A的横空出世,则清晰地指向了未来——防区外、隐身化、大射程、智能化,追求的就是首轮打击就能瘫痪敌方关键节点的能力。
它和歼-16这种高端平台、以及新一代歼-15T弹射舰载机的结合,勾勒出解放军空中进攻力量向世界一流迈进的坚实图景。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清晰地规划自己的技术路线图,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强悍战斗力的彰显。
每一枚挂上翼下的国产导弹,都是空中力量延伸的铁拳。
关于中国战鹰如何一步步变得更强,更有力量守护这片天空与海洋的故事,精彩的篇章还在后面等着我们去见证。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