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聚集区为何成了创业“避灾区”?——乡村振兴中返乡创业者的理性选择解析

在乡村振兴的浩荡浪潮中,大量怀揣梦想与激情的创业者踏上返乡之路,期望在这片熟悉又充满潜力的土地上,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事业版图。然而,一个颇为奇特却又值得深思的现象悄然浮现 —— 不少返乡创业者在项目落地选址时,对那些被普遍认为是 “能人聚集” 的乡村,选择了绕道而行。

为了更深入地探究返乡创业与 “能人聚集” 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从权威的数据报告中寻找答案。《2024 年乡村创业生态报告》以其全面而详实的数据统计,为我们呈现了二者之间令人惊讶的关联。报告显示,能人聚集度高的村落,返乡创业项目存活率较普通村落低 23%,而资源整合效率则低 18%。

再看另一组数据,在能人聚集度较低的村落,创业项目的平均融资额度虽然相对不高,但资金的使用效率却更高。这些村落的创业者们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更加注重实际需求和项目的长远发展,能够合理配置资金、人力等资源,使得每一笔资金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而在能人聚集度高的村落,虽然创业项目在初期可能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但由于内部管理混乱、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导致资金浪费严重,真正用于项目核心发展的资金相对不足,从而影响了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创业的大棋盘上,资源整合能力无疑是决定创业项目成败的关键棋子。能人聚集区,乍看之下,仿佛是一座蕴含丰富资源的宝藏之地,当地的人脉网络纵横交错,似乎能为创业者提供无尽的便利。然而,深入其中,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美好。

而在普通村落,情况则截然不同。同样是类似的土地审批流程,在没有能人过度干扰的情况下,一切都按照正常的程序和规则进行。创业者只需提交相关的资料,配合村里的简单审核,整个流程可在短短 20 天内完成。这不仅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推进效率,还能让创业者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项目的核心运营中,如养殖技术的提升、市场渠道的拓展等。

由此可见,在能人聚集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 “人脉红利”,在实际操作中,却演变成了沉重的 “关系成本”。创业者花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精力,甚至超过了 40%,这无疑严重挤压了他们用于项目发展的时间和资源,使得创业之路变得异常艰辛。

在创业的征程中,决策效率如同赛车的引擎,直接决定了项目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然而,在能人聚集的乡村,当创业决策遭遇 “能人共识”,这场与市场规律的博弈,往往会让项目陷入无尽的损耗之中。

在项目规划阶段,小张原本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生产方案,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采用高效的生产工艺,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然而,他的方案却遭到了能人们的强烈反对。这些能人们,凭借着自己在传统农业领域的经验,坚持认为应该保留传统作坊式生产,他们觉得传统的方法虽然效率低,但 “可靠”,对新的技术和设备充满了疑虑。小张试图向他们解释现代化生产的优势,但能人们却固执己见,甚至联合起来对小张施加压力。

无奈之下,小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妥协,按照能人的意见,保留了部分传统作坊式生产环节。结果,在项目进行环评时,由于传统作坊式生产存在诸多环保问题,导致环评多次不通过。小张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对生产环节进行整改,一次次地提交环评申请。这一来二去,投产时间整整推迟了 18 个月。而在这 18 个月里,市场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的市场窗口期已经错失,竞争对手早已抢占了市场份额,小张的企业在进入市场时,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经营陷入了困境。

这个案例深刻地揭示了,当创业决策过度迁就能人的非专业意见,以 “能人共识” 代替市场规律时,项目就会陷入 “层层加码” 的困境,决策效率大幅降低,最终导致项目错失发展的良机,遭受巨大的损失。

人才,是创业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如同血液之于人体,不可或缺。然而,在能人主导的乡村创业环境中,却极易出现 “劣币驱逐良币” 的现象,导致人才生态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对于返乡创业而言,优化人才结构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建立外部人才引进的制度化机制。参考河曲县 “能人助力” 模式,各地应积极建立 “创业导师库”,广泛吸纳具备现代农业、电商运营、企业管理等专业背景的外部人才。这些专业人才能够为创业项目带来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为项目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背书。邯郸肥乡区通过 “百名博士进乡村” 项目,成功吸引了 110 余名博士研究生走进肥乡,他们深入企业和乡村,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助力企业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为肥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要注重本土人才的精准培育。针对现有能人开展 “专业赋能计划”,就像福建推行的 “乡村 CEO” 培训一样,通过系统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指导,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市场思维,将传统能人转化为具备现代管理能力的职业管理者。培训内容可以涵盖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让本土能人更好地适应创业项目的发展需求,减少因认知偏差带来的决策风险,从而在创业项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创业项目顺利推进的基石。在决策机制方面,应建立 “创业项目听证会” 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评审。高校科研团队和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够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对创业项目进行评估和指导,避免能人凭借主观判断主导项目走向,确保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利益分配方面,要实现契约化管理。通过签订详细的法律文书,明确各方在创业项目中的权利和责任,避免利益分配的模糊不清引发矛盾和纠纷。安徽推广的 “保底分红 + 绩效奖励” 合作模式值得借鉴,这种模式将能人的利益与项目的长期效益紧密绑定,激发能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更加关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短期投机行为,为创业项目营造一个公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对于返乡创业者来说,在选址时要具备理性评估和动态调适的能力。建立 “能人专业能力矩阵”,全面、客观地考察能人的专业能力。重点关注他们在项目相关领域的实操经验和学习能力,而不是仅仅依据他们在本地的威望来判断。只有找到真正具备专业能力和合作精神的能人,才能为创业项目提供有力的支持。

开展试点项目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评估方式。重庆某创业者先在能人聚集村开展短期订单农业,通过实际运营,观察能人对市场规则的接受程度和合作态度,以及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试点项目的反馈结果,再决定是否扩大投入,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创业风险,确保项目的稳健发展。

返乡创业者对能人聚集区的回避,并非简单的个体选择,而是市场规律在乡村创业领域的深刻体现,是对低效创业环境的一种自我净化。在这场乡村创业的浪潮中,“能人” 的角色至关重要,但此 “能人” 应是具备专业素养、市场眼光和协作精神的真 “能人”。

当乡村能人从依赖人脉关系、凭借片面经验行事的 “人脉型”“经验型”,转变为掌握先进技术、了解市场动态、善于团队协作的 “专业型”“创新型”,从习惯控制资源、主导决策的 “控制型”,转变为注重合作共赢、尊重市场规律的 “协作型”,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乡村创业生态的赋能者。

这一转变,不仅需要创业者在选址和合作时保持理性,以敏锐的洞察力筛选真正有价值的合作伙伴,更依赖于乡村人才结构的深层变革。我们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让懂技术、懂市场、懂规则的真 “能人” 站在乡村创业的舞台中央。只有这样,乡村才能摆脱 “能人江湖” 的困境,成为创业者心之所向的创业热土,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