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美国财政部那份热腾腾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刚一出炉,全球金融市场的眼睛就瞪圆了。 报告里清清楚楚写着,中国在5月份又减持了9亿美元的美债,总持仓跌到了7563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
这可不是什么小动作,而是连续第三个月在抛售,搞得日本趁机上位,成了美国最大的债主国,持仓高达1.135万亿美元。 消息一出,华尔街的交易员们都在嘀咕,这背后藏着的大戏,比好莱坞电影还精彩。
中国减持美债这事儿,早就不是新鲜事了。 回头看看过去12年,中国累计抛掉了5484亿美元的美债,从巅峰时期的1.3万亿美元一路腰斩,现在只剩不到7600亿。 2025年5月这次减持,只是冰山一角,2022年到2024年,每年都甩掉超过500亿美元,三年加起来超过2800亿美元。
如今,中国手里的美债只占美国36.2万亿美元国债总量的2%,这个比例还在不断缩水。 为啥这么狠? 中国可不是闲着无聊,而是在玩一场大战略。 减持换来的真金白银,转头就砸进了更实在的东西里。 2023年,中国的粮食库存历史性突破4亿吨大关,足够14亿人吃上一年半,就算全球闹粮荒也不怕。
石油储备也在加速,2025年3月前要新增800万吨原油,相当于全国半年的进口量。 黄金更是不手软,央行连续七个月买买买,6月又增持10吨,总量逼近2000吨,占外汇储备的7%。 这些动作,明摆着是在对冲美元的风险,万一哪天美国搞点幺蛾子,中国手里有粮有油有金砖,心里就不慌。
美国的债务问题,简直像一团乱麻。 国债总额已经飙到36.2万亿美元,每天光利息就得烧掉30亿美元,偿债支出成了美国财政的第三大开销。 穆迪早就下调了美国的信用评级,可特朗普政府还在火上浇油,签了个《大而美》法案,计划未来十年再增加2.8万亿美元赤字。
#热点新知#雪上加霜的是,3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了5%大关,融资成本越来越高,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美联储内部吵得不可开交,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直接开炮,说关税战只会让通胀更乱,推迟降息。 特朗普却不管这些,公开施压美联储,嚷嚷着利率“至少偏高3个百分点”,算下来每年多花3600亿美元融资成本。
更离谱的是,白宫还传出要“解雇鲍威尔”的消息,搞得美股跳水,美联储的独立性摇摇欲坠。 这种内斗,让美国债主们心里打鼓。 日本5月增持了5亿美元美债,以1.135万亿美元坐上头把交椅,英国也默契跟进17亿美元,持仓涨到8094亿美元。
但加拿大突然增持617亿美元,占了5月美债总流入量的70%,这种异常操作暴露了美债市场的脆弱——美国财政部官员嘴上说“总有接盘者”,可实际全靠国内机构硬撑,海外买家越来越少。
全球债主格局大变天,日本戴上“最大债主”的帽子,但这玩意儿更像烫手山芋。中国减持的同时,人民币却在悄悄崛起。 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从2022年的60.1%跌到了2024年的57.8%,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2024年交易额飙到175万亿元,国际支付份额突破3%。
沙特卖石油开始收人民币,巴西大豆贸易也用人民币结算,40多个国家和中国签了货币互换协议。 28%的全球贸易用人民币结算,这数字可不是闹着玩的。 美国这边,关税战还在添乱。 2025年4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25%关税,中国反手就抛了82亿美元美债。
一个月后,双方在日内瓦闪电谈判,美国取消91%关税、暂停24%,累计降幅115%。 但特朗普7月18日又翻脸,宣布8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加征30%关税,这种反复无常的风格,让古尔斯比警告“只会让情况更糟”。
石墨关税推高到160%,特斯拉生产线急得跳脚,因为美国本土石墨根本不够用。中国却稳坐钓鱼台,稀土加工控制着全球92%的市场,F-35战机的命脉都捏在手里。
加密货币意外成了美债的救命稻草。 特朗普7月18日签了《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方把80%储备投到美国短期国债。 全球最大稳定币USDT立马持有1200亿美债,贝莱德等巨头组成“救市联盟”。
但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游戏,掩盖不了根本问题——美国国内机构承接了76%的美债发行量,美元的国际信用正被透支。
美债减持的博弈远没结束,但历史的天平已经倾斜。 中国连续三个月抛售美债,操作精准得像心电图,2025年2月还增持235亿美元试探市场,随后三个月就狂抛280亿美元。 这场大戏,让全球金融市场天天盯着数据报告,生怕错过下一个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