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咱这玉镯子可是缅甸老坑的,您给嫂子带一个?保准家庭和睦!"导游小王满脸堆笑地凑上来,手里晃着个碧绿的镯子。老张瞅着标价牌上那串零直咂舌,刚想摆手拒绝,就听见导游压低声音:"昨晚给您送水果的小丽,她弟弟等着手术费呢..."这话让老张掏钱包的手突然僵在半空,活像被雷劈了的树杈子。
这事儿得从三天前说起。老张报了个号称"零购物纯玩团"的云南游,结果刚下飞机就被塞进个装满玉器的展厅。导游举着小喇叭喊得比村口卖耗子药的还起劲:"咱们少数民族姑娘实诚,绝对不坑人!"结果转头就有人看见他在后台数回扣,那笑容比玉镯子还绿。更绝的是北京某旅行社的骚操作,导游居然跟游客说买玉能帮少数民族姑娘"改善生活",就差明说这是特殊服务费了。这脑回路,秦始皇看了都得递烟。
文旅部最近公布的案例看得人血压飙升。乌鲁木齐的马导游带着游客在和田玉市场转悠,光回扣就吃了1970块。郴州的李导更绝,游客不买腊肉就直接甩脸子,那表情比腌了三个月的臭豆腐还臭。最离谱的是那个编造"买玉报恩"故事的导游,被罚了2000块扣证30天——要我说这处罚力度,跟挠痒痒似的。要知道现在景区里瓶装水都敢卖二十,两千块还不够他们带两趟团的油钱。
这些套路早就是行业公开的秘密。旅行社把团费压得比白菜价还低,导游们只能指着购物回扣找补。有个从业十年的老导游私下吐槽:"现在带团就跟搞传销似的,完不成业绩连基本工资都拿不着。"去年上半年全国出动14万多人次检查,办结1600多个案子,可这就像拿漏勺舀汤——治标不治本。您说那些被坑的游客咋就不长记性?其实多数人都抹不开面子,总觉得"来都来了",最后花大几千买堆破石头回家供着。
有个东北大姐的经历特别典型。她在丽江被忽悠买了个"开过光"的玉佛,花了两万八。回家后儿子拿去鉴定,连280都不值。大姐气得直拍大腿:"早知这样还不如直接给导游发红包呢!"后来虽然旅行社给退了货,可耽误的时间、坏的心情找谁赔去?更别说那些抹不开面子的,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
要说这些套路为啥能屡试不爽,还得从根儿上找原因。现在某些旅行社招聘导游就跟招销售似的,培训内容全是话术套路。有个刚入行的小伙子说,上岗前要背熟二十多种"逼单技巧",包括怎么装可怜、怎么道德绑架。他们管这叫"情感营销",要我说这就是把脸皮撕下来当抹布使。您说这样的环境里,能培养出啥好导游?
不过最近风向倒是有点变化。云南那边开始搞导游星级评定,游客可以像点外卖似的给服务打分。有个连续三个月拿五星的导游说,现在带团终于不用当推销员了。但这就像大旱天飘来朵乌云,离真正下雨还远着呢。毕竟整个行业的利益链条盘根错节,光靠几份红头文件哪能捋得清。
那些常年跑旅游线的司机师傅看得最透。老李开了二十年旅游大巴,总结出个规律:"凡是导游特别热情的,准没好事儿。"他说现在有些年轻导游演技比横店的群演还专业,能哭着说家里老人住院,也能笑着祝您子孙满堂,变脸速度比川剧大师还快。有回他实在看不下去,偷偷提醒游客别上当,结果被旅行社扣了半个月工资。
普通游客想避坑还真得长点心眼。签合同时候得拿放大镜看条款,遇到强制购物直接打12301举报。别信那些"政府指定购物点"的鬼话,更别被"支持少数民族经济"的道德绑架唬住。记住喽,真要是好货,用得着这么死乞白赖地推销吗?您看哪个卖黄金的满大街拉客?
说到底,旅游这事儿本该是花钱买开心。现在可好,整得跟西天取经似的,九九八十一难。那些变着法坑人的导游和旅行社,就像景区里乱收费的厕所,迟早要被拆个干净。只是不知道等这天到来的时候,咱们的头发还剩下几根黑的。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