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城混战! 上海杭州苏州争霸, 长三角足球超级联赛真要登场?

南京奥体中心的看台上黑压压全是人,6万个座位塞得满满当当,过道里也挤得水泄不通。 欢呼声一阵高过一阵,差点把屋顶掀翻——这就是最近刷爆朋友圈的“苏超”现场。 一场球踢下来,场外的小龙虾卖断了货,酒店价格翻了三倍还一房难求。

就在江苏球迷还沉浸在狂欢里时,一个新点子冒出来了:江苏能搞“苏超”,长三角能不能搞个更大的“长超”?

这个想法不是凭空来的。 长三角三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加起来2.38亿人,经济总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比整个韩国的GDP还高。 从上海坐高铁到南京只要一小时,看完球当晚就能回家,连假都不用请。

“苏超”的火爆不是偶然。 它像一颗炸弹,炸出了三重价值:情绪上,后疫情时代大家憋久了,看球成了最直接的释放出口;体育上,中国足球跌到谷底时,“苏超”用半职业球员 全民参与的模式,重新点燃了热情;商业上,一场比赛就能拉动周边吃喝住行全链条消费,冠名商江苏银行只花了800万,曝光量却让它今年有望全面反超北京银行。

这股风潮很快吹到了决策层。 今年6月,江苏发改委长三角处的罗伟光在采访里直接放话:“苏超”扩圈成长三角联赛“完全有希望! ”他列了三重底气:体育公司抢着来谈合作,老百姓热情高涨,政府已经在实事清单里白纸黑字写上“共同举办长三角体育重大赛事”。

翻出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实事项目清单,第九条明明白白写着要搞区域体育大赛。 首届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已经由沪苏浙皖轮流开打,环太湖自行车赛、绿水青山运动会也排上了日程。 就连上海青浦的铁人三项赛都挂上了“长三角”头衔。

硬核的是交通网。 以上海为中心,高铁1小时覆盖苏州、无锡,2小时圈扫到南京、杭州、合肥。 池州马拉松办赛时,长三角跑友训练营直接打出广告:“跑完步嗦碗面,高铁回家不耽误上班”。 这种便利成了“长超”最大的底气——周末随时跨省看球,看完还能顺道吃个绍兴臭豆腐、合肥小龙虾。

球迷的期待早就藏不住了。 体育评论员们预言:“长三角城市天生爱较劲,杭州对苏州、合肥战南京,光这些德比就能天天上热搜。 ”网友更直白,就想看“上海双雄争老大”的戏码。 连卖菜大妈都在小区棋牌室里讨论:要是家门口能看跨省大战,谁还窝家里刷手机?

但冷水也泼得狠。 41个城市怎么打? 有网友吐槽:“难道让黄山和上海拼进球数? ”赛程安排、裁判公平性全是坎。 就连上海搞“沪超”都遇难题:青训断层严重,家长一看孩子没上升通道,立马转去搞学业。

区域协作的试水已在推进。 池州和上海长宁签了体育合作协议,两地青少年活动暴增40%;跳绳联赛办到池州站时,701名学生参赛,赛后超60%的孩子对体育兴趣大涨。

经济账更是绕不开。 长三角体育产业总规模在2022年就冲到1.39万亿元,占全国42%。

若真启动“长超”,光是2.38亿人的消费力,就够催生一波酒店、餐饮、文旅的狂欢。

赛场上也传来新动静。 今年3月,首届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在上海开打,16支队伍里体校生占半边天,久事、广厦的俱乐部梯队和上海中学球队混战。 中国篮协专家现场直言:“长三角篮球人口全国第一,U15、U17联赛三分之一的队伍来自这里,但缺高水平比赛! ”

阻力依然写在现实中。

长三角要复制这种“梗文化”,得把上海程序员、杭州电商主播、安徽工匠都变成球队人设,否则“城市德比”可能沦为平淡的积分赛。

就连办赛的钱从哪来都是问题。 苏超靠政府牵头 企业砸钱,但“长超”涉及三省一市,谁来主导? 池州的解法是联合企业开发体育旅游线——九华山赛道入选“长三角精品目的地”后,游客量直接涨了25%。 这种“办赛带货”的模式,或许能成为破局钥匙。

争论声中,长三角的球场边已悄悄立起新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