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中旬,辽沈战役的第一阶段接近尾声。这时,在前线战场上,我们的军队已经完成了对锦州敌军的包围,准备发起最后的攻击,彻底消灭那里的国民党守军。
蒋介石明白,锦州之战非常重要,如果我军能够拿下锦州的这十几万部队,国共之间的力量对比可能会发生变化。
因此,他决定派精锐部队从华北战场迅速前往锦州地区。
我们党也明白,当前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一是尽快拿下锦州,二是阻止敌人的增援部队。
于是,塔山阻击战,这场守阵地、保家园的战斗,正式拉开了序幕。
……
在塔山的这场战斗,为我军拿下锦州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标志着整个解放战争的主动权慢慢转向了我军。
在战斗中担任主要角色的34团,战后也被授予了“塔山英雄团”的荣誉称号。
这个英雄团的团长焦玉山,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他在塔山阻击战中,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指挥作战,保护了大量国家财产和人员安全。
在锦州战役中,发展的关键在于塔山阻击战的作用,这场阻击战对于整个战役的成败至关重要。
话说1948年春天,东北野战军在林帅的指挥下,成功完成了冬季的战斗任务,把战线向前推进,到了北宁铁路的锦州到唐山这一段。
到了七月,我军开始有了向南进攻的打算。
当时的情况并不理想,包括物资供应和敌军态势都不太乐观。林帅直到9月份才将具体的南下作战计划上报给中央。
国家领导层根据这份作战计划,经过一周的深入讨论,作出了指导:
我们要坚定地攻克锦州、山海关和唐山这三点,并决心要全面控制这一战线。我们必须有打一场前所未有的歼灭战的决心。
按照上级的指示,林帅果断行动,指挥部队按照计划一步步向前推进。
蒋介石那边也对即将发生的情况有所准备,包括让卫立煌做好“守住沈阳、支持锦州、配合长春”的准备。
在林帅的领导下和东北野战军全体将士的英勇战斗中,我们迅速消灭了山海关、锦州、锦西以外的敌人,并成功包围了长春,使敌人在长春、锦州、山海关三地之间孤立无援。
到这时,蒋介石才明白,我们的目标是锦州。
为了救锦州,蒋介石从关内紧急调来了第17兵团的62军、39军的两个师、92军的一个师,还有独立第95师。再加上已经在锦西地区的4个师,组成了“东进兵团”,让侯镜如担任指挥官,准备去锦西作战。
蒋介石原本计划,只要这个兵团能顺利到达锦西,就能解救被围困的锦州。
对于我们来说,很清楚只有阻止这个兵团,才能顺利解放锦州。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军队决定在距离锦西葫芦岛十公里的塔山地区进行防御作战。
塔山其实不是一个真正的山,而是一个高度略高的小土坡。
这里有一个一百户人家的小村庄,叫做塔山堡。另外还有一个最高的山峰,叫做白台山。
选择在这里设伏,是因为这里有一条铁路。国民党如果要从北边增援,就必须通过这条路,这样才能最快地赶到锦州。
这项任务,林帅交给了英勇善战的第四纵队。
吴克华在指挥部指挥,焦玉山则被任命守卫阵地。
在打电话给四纵司令员吴克华时,林帅说:
守住塔山就意味着胜利了一大半,守不住的话,军委要我的脑袋,而我就会要你的脑袋!
吴克华知道,林帅一向不苟言笑,所以也郑重立下军令状:誓与塔山共存亡。
为了保证一切顺利,他亲自来到12师的指挥部。
在防御作战中,他将12师和11师的34团安排为第一梯队,负责正面的防御任务。而10师和11师的主力部队则作为预备队,与第一梯队协同作战。
焦玉山指挥的34团之所以能从11师里被吴克华特意挑出来,也充分说明了这个团的战斗力非常强。
不过,三十四团和整个第四纵队都面临一个关键问题:他们特别擅长攻坚和运动战,但在这次防御战中,许多战士和指挥员都感到不太适应。
因此,在战前动员时,纵队党委提出了“死守阵地”、“寸土不丢”、“与阵地共存亡”三大口号。
而且,大家也都下定了决心。
后来的资料表明,当时队伍已经做好了承受“一万人员伤亡”的准备。
到了10月6日,蒋介石和侯镜如来到了国军54军的指挥部,他对那些向东进发的部队领导们说:
侯镜如将军要负责这场战争的指挥。战争的胜负关系到东北地区的存亡,几十万人的省都由你们来负责。要有为国捐躯的决心!这次作战,我们有美国装备的优势部队,还有空军和海军的协同作战,所以一定能击败共军!
从蒋介石的话中,可以看出四纵即将面对的敌人火力非常猛烈。
用三千人对抗这群敌人,这确实是个极大的考验。
焦玉山从吴克华的命令中也听明白了:不会有援军,他们要打完这一仗为止。
他坚定地对吴克华说:绝不放弃一寸土地,一定要坚守塔山阵地,与阵地共存亡。
经验丰富的焦玉山心里清楚,要想把这次任务做好,关键是要建好防御工事。
接到命令后,焦玉山立刻带着三千多人在塔山堡周围开始修建防御工事。
到了10月10日,战士们不分昼夜地辛勤工作,终于让塔山堡的防御工事初具规模。而就在这一天的清晨,敌军的攻势如同潮水一般汹涌而来。
敌方的飞机和大炮很快就把我们大部分的防御设施给破坏了。
焦玉山一看情况,赶紧提醒大家:“咱们得顶住敌人的第一波进攻!”
面对远远超出自己一方数量的敌人,焦玉山保持冷静,指挥战士们从容应对。
在他的带领下,远处的士兵用机枪和手榴弹还击,而近处的士兵则直接跳出战壕,与敌人进行肉搏战。
战斗持续到黄昏,我军一直把敌人压在海滩上,他们无法前进。
到了6点10分,焦玉山见敌人士气低落,于是指挥战士进行反击。
一直被压制的战士们终于等到了反击的时刻,他们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冲向敌人。
在经过了半小时的激烈战斗后,焦玉山见取得了些进展,便指挥部队撤退了。
经过一天的战斗,焦玉山更加明白了,要想守住阵地,防御工事必须修筑得更好。
接着,他安排士兵们轮班休息,并迅速加固防御工事。
第二天早上8点,敌人又一次带着整个团的兵力向塔山的防御工事发起了攻击。
在敌军猛烈进攻下,焦玉山带领队伍坚定抵抗,连续击退敌人七次进攻。三十四团就像阵地上的一颗钉子,毫不退让。
防御工事又一次被敌人的炮火轰塌了,焦玉山果断下令,让部队把高压电塔炸掉,把电线割下来,用这些材料搭建铁丝网。
这样一来,敌人将领看到后也忍不住惊叹道:“共军真是神兵!”
到了晚上,焦玉山又开始指挥战士们修建防御工事。
就这样,34团白天抵挡敌人的进攻,晚上则忙着加固防御工事。
15日那天,锦州的12万守军被东北野战军击败,锦州宣告解放。
国军得知消息后全线撤退,焦玉山顺利赢得了塔山防御战的胜利。
从10日到15日,一共打了6天,焦玉山就指挥将士们坚守了6天,为锦州的顺利解放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战争结束后,焦玉山带领的34团获得了“塔山英雄团”的崇高荣誉,焦玉山本人也因此在全军中声名鹊起,成为了人人称道的猛将。
焦玉山之所以能成为英雄团长,其实并不是偶然。早在红军时期,他就已经是一位英勇无畏的将领。
光辉的历史、从少年战士到英雄团长
焦玉山16岁那年加入了红军队伍,由于年纪轻轻,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红军”。
虽然年纪小,但焦玉山的志向可不小。1933年,他就被任命为警卫通讯排一班的班长。
在1935年红军强渡嘉陵江时,他带领着警卫通讯排的战士们迅速冲上了江边的滩头,向敌军发起猛烈攻击,为后续部队的成功渡江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那以后,他跟着红军一起参加了长征,翻越了雪山,穿越了草地。
磨难磨砺了“红小鬼”焦玉山的意志,让他对革命的信念更加坚定,不可动摇。
1936年,红军长征结束后,他被安排加入了西路军,跟着部队一路向西前行。
1937年,由于敌强我弱,西路军遭遇了巨大的损失。在这期间,焦玉山在转移的时候被敌军的地方民团抓住了。
在敌人残酷的折磨下,焦玉山依旧坚定不移,从未屈服。
后来,在去青海的路上,他抓住机会成功逃了出来。
他现在又饿又冷,身上还受了伤,穿的衣服也很单薄。
尽管这样,他还是没有停止寻找大家的路,日夜不停地赶路,最后累倒在了路上。
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被刘伯承的援西军救下,真是死里逃生。
回到部队之后,焦玉山很快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385旅269团的警卫连连长,随部队投入到抗日战斗中。
1940年8月,中央军委在华北地区发起了抗日战争中赫赫有名的“百团大战”。
269团的任务是拔除郑太路上的日军关家垴据点。
警卫连连长焦玉山已经是个经验丰富的人了,他带领着警卫团冲锋在前。即使头部受伤了,他也没有退下来好好休息。
在他的带领下,警卫连和兄弟部队共同作战,经过三天三夜的激烈战斗,终于成功击溃了关家垴据点的日军,并顺利占领了关家垴。
这场战斗充分展现了焦玉山的指挥才能。
在解放战争期间,他被组织安排到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担任第三十四团团长的职务。
在东北的多次战斗中,焦玉山都积极参与,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战绩。
在他的带领下,34团成为了四纵的骨干部队。
焦玉山打仗非常勇猛,在攻打辽阳的战斗中,他带领的部队只用了五分钟就上了城楼,这充分展示了他手下部队的英勇无畏。
塔山阻击战让焦玉山成为英雄团长。
这可真是他人生中最棒的一场战斗。
后来,他又跟着部队一起南下,参加了之后我们军队解放全国的战争。
成为高级将领,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
1955年,因为焦玉山在军队各个时期所做的突出贡献,他被授予大校军衔。
虽然焦玉山并不是将军,但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
在他的心里,只要能为国家和人民出一份力,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已经功成名就的他,决定踏上一段新的旅程,充实自己。
焦玉山很早就投身革命,因此一直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和指挥技能。
所以他决定去军事学院深造,最终在1962年顺利毕业。
1964年,焦玉山在军队授衔仪式上被授予少将军衔,从此成为了一名将军。
国家和平时期,焦玉山按照组织的安排,先后担任了广东省公安厅副处长、处长以及省公安总队副政委等职位。
从军队“转战”到地方,焦玉山一点也不生疏,就像他当年指挥塔山英雄团开展不熟悉的防御战一样。
他在地方上的工作做得很好,表现也很出色。
之后,部队的领导听说这位英雄团长在公安局工作,认为他更适合在军队里任职。
于是,他建议组织让他回到部队。
这位将军回到部队后,就被任命为47军副军长,并先后担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和广州军区副参谋长等职。
他在部队里工作一直很认真,直到退休。
总结一下:
1990年,焦玉山在广州因病去世。
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脑海中浮现出一生中最难忘的瞬间,那就是塔山阻击战。那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页,他决定留下遗愿,希望组织能将他安葬在塔山,让他永远守护在那里。
在塔山烈士陵园里,不仅有焦玉山将军临终选择安葬于此,吴克华、莫文骅、胡奇才、欧阳文、李福泽、江燮元、江民风等多位参加过塔山阻击战的开国将军,也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这么多将军做出这样的决定,在我国的军事历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这也就形成了塔山烈士陵园众多英雄聚集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