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荆州变天,只用了短短几个月,关羽这位人们心中的“武圣”,竟然兵败身死。很多人一直以为,这就是天命难挡,一切都怪东吴孙权“背信弃义”。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背后真的就只有一方的错吗?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有人暗中推进,让一切顺理成章?诸葛亮那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真就是“仁者无敌”?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那场惊天大戏中的“暗线”,看看到底是谁在下大棋,谁又真的是无辜受损。
关羽一向牛气冲天,不光在民间有着“关二爷”的无上威望,更在军中是一呼百应,只要他开口,一众将领都得掂量掂量。他和诸葛亮的关系,这么多年来都被描绘成兄弟一般的亲密无间。但这二人之间也有一条看不见的暗河。我们常说“朋友之间不谈钱”,可在三国这个讲权讲势的时代,什么都能谈,唯独权力最敏感。一边的关羽,越打仗越风光,甚至荆州都快成了他的地盘;另一边的诸葛亮,雾里看花,有点坐立不安。两位主角,谁也不愿退一步。到底发生了诸葛亮是不是像章太炎所说,早就设计好了让孙权动手,自己坐收渔利?这个疑问,恐怕比“桃园三结义”还让人好奇吧。
把三国看成一场复杂的棋局,只谈忠义其实太简单。章太炎的视角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把故事拆开。他指出:诸葛亮其实很清楚,关羽虽然忠勇,可太能打,威望越来越高,万一哪天野心膨胀,蜀汉就不稳了。诸葛亮干脆不劝关羽撤兵、不提醒关羽后方的危机——就像棋局里“诱敌深入”,不阻拦反而给他空间。孙权呢,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暗中召集部队、布局偷袭,最后把关羽摆平。蜀国老百姓怎么看?有人说关羽死得冤,可也有人心里明白,国不能乱,一个将领太强,就会威胁整个江山。有人落泪,有人拍手,不一样的视角,有不一样的答案。
关羽死后,表面上蜀汉内部压力小了,诸葛亮的地位更稳。这好比大火过后的一阵烟雾,大家都停下来喘口气。有的人说:“丞相深谋远虑,国家就该有他这样的人。”可也有声音出来了:“这不就是自家人先把自己人坑死?还能有什么团结?”孙权、刘备,谁也没得到便宜,孙权杀了关羽,刘备丧失重要干臣。民心也不是那么好收拾——太多人觉得这场仗打得莫名其妙,一个英雄的坠落,让很多人的信仰也跟着塌了下来。历史书上写着风云突变,其实是每个人心里涌起一层波浪。至于真正的赢家是谁,还是个问号。
就在大家以为一切尘埃落定,诸葛亮稳坐中军帅位时,章太炎的分析却迎来了反转。他翻史料,发现诸葛亮不仅没被后来的刘备怀疑,反而掌控越来越多的军政要事,连刘备出征东吴最后死在白帝城,也把江山嘱托给了诸葛亮。这不就印证了他“借刀杀人,权力平衡”的观点?关羽一死,刘封也被诸葛亮安排掉,从此蜀汉大权一把抓。这种“看不见的手”才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各方冲突到顶点,就是最需要冷静算计的人上位。诸葛亮到底是忠臣还是隐忍的枭雄?这一刻,前面的所有伏笔都在此刻爆发,谁还敢说三国只靠义气撑门面?
表面上,蜀汉终于有了内部统一,可问题却越来越多。关羽没了,军心不稳,老百姓议论纷纷。东吴和蜀汉本来是盟友,现在结仇后再也难以修复。诸葛亮虽然手握大权,但每次出兵北伐都碰壁,难有作为。孙权也不是吃素的,防备严密,哪怕诸葛亮三出祁山,最后都是徒劳无功。各方意见分裂,刘备去世后,刘禅软弱,蜀国变得越来越难带。所谓的“权力大一统”,结果只是让头上的担子更重了,连团结都变成了纸糊的。看似内乱消失,实则埋下了更大危机,大家越来越想,历史是不是本来就没有赢家?
有些人说,诸葛亮做得漂亮,用最巧妙的方法解决了权力威胁,还稳住了整个国家。要是没有他,蜀国早晚得乱。但站在反方角度这种“让兄弟自相残杀”的套路,真的值得一夸吗?如果聪明人都靠这样“借刀杀人”来保位,谁还敢当忠臣、做直人?关羽死得壮烈,其实也死得委屈。团结没了,人心散了,权谋再厉害,最后也只是把自己推到孤家寡人。诸葛亮被夸是智慧担当,其实也是冷血玩家,身边能用的人越来越少,把自己逼进了孤独的旋涡。历史书里夸得天花乱坠,现实里明明漏洞百出。难道权力和人情,注定要打个死结?
诸葛亮到底是英雄,还是枭雄?关羽的落幕,是忠义的败北,还是权谋的胜利?要是“兄弟有难,先算账”,那古今多少人能挺得过?有的网友说权谋就该如此,可也有人不服,凭啥为了一己私利牺牲团结?你觉得历史应该怎么写,真相是不是只有刀光剑影,没有温情和善?你支持诸葛亮的“聪明人做聪明事”,还是更心疼关羽的“义薄云天”?欢迎在评论区吵吵,没人能说得清,但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那句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