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驱变先烈”——美国福特级航母一生无法摆脱的命宿

为什么说美国的福特级航母是“先驱变先烈”呢?

实事求是的说,福特级航母的理论是绝对没问题的,但就是实践起来超越了当时的时代。

归其根本就是设计理念过于超前,理想跑在了现实的前面。

福特号那套电磁弹射系统,说直白一点就是一个“早产儿”。

生得太早,身体四肢(技术)还没有完全发育长全呢,就被推上了台面。

九十年代那会,可以说全世界都还没搞懂什么是“瞬间放电”呢?美国佬竟然就敢不管不顾的匆匆上马项目。

你可以试想一下:在航母上要一下子将几十吨的铁疙瘩弹出去百米远,该有多难?

这玩意就好比是等于让整个学生宿舍楼瞬间开启所有的空调、电磁炉、电暖器等。

其结果当然是电网受不住载荷,很容易就会直接咔嚓掉。

于是美国佬只能走最笨的老路,先弄四个大飞轮当“蓄水池”,平时让发电机慢慢地把它们转动起来,这就像给一台老式拖拉机蓄力。等要弹飞机的时候,再一口气把飞轮里的储存的动能释放出来。

理论听起来似乎也像那么回事,就如同是个弹簧玩具,用时一下弹出。

但实际上呢?就成了一个“机械充电宝”。

更麻烦的是,他们自以为聪明,为了省重量、省成本,竟然又把四条弹射器捆在了一套电网上。飞轮、发电机、直线电机一串到底,像四串糖葫芦似的拴在了一根绳上。

结果也毫不意外的成了只要其中一颗山楂发霉——电机抖一下、飞轮卡半圈、线路掉出一点火花,整条绳子就抽风,轻则弹不出去,重则把隔壁串上的糖葫芦也扯下地来。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新闻报道:要么一号线罢工,二号、三号跟着“咳嗽”;要么四条弹射器一起“躺平”。

而我们的福建舰就不同了,它具有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什么?

这大家应该很熟悉,一说就透,就是现在新能源行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的新能源车迅猛发展,把锂电池和超大功率逆变器硬生生的搞成了“白菜价”。所以,现在想瞬间放电,不用飞轮那么麻烦,直接搬几块电池包上船,跟汽车电瓶是一个道理:平时发电机慢慢给电池“喂奶”,弹射时电池突然“掀桌子”猛供一波,可谓是简单又粗暴。

最重要是哪组电池闹脾气,拔掉换一组就行。剩下的照样生龙活虎,更不会牵连。

所以美国的福特号航母不是电磁弹射不行,而是它投胎太早。当年只有“飞轮+交流”这一条路可选,结果整出了一套复杂到哭、还一碰就碎的“高压线串串”。如今回头再看,就像是拿着蜂窝时代的摩托罗拉手机,跑现在的微信。不一定不能跑,但就是跑起来磕磕绊绊不说,还特么随时死机。

搞得后面几艘肯尼迪、企业、多丽丝·米勒号,都只能依葫芦画瓢,照着老图纸“抄作业”,改都改不了。最多就是把软件补丁多打几层、飞轮材料再升级一圈、线路接头焊得再密实一点,让“糖葫芦”掉粒儿的概率低点。

但“一串坏、串串抖”的祖传毛病依然改变不了。

这就像以前的老式磁带随身听,换个新耳机你能听得更清楚吗?

答案不言而喻,只要你还是磁带,就跑不了沙沙的噪音。

可以说美国的福特级航母,现在已经“焊死”在上一代的技术里了。后面兄弟再不服气,再不甘心都没用。最多也只能披着新皮、跳着老心脏,凑合到退役。

福特级已经废了,如果明智一点应该赶紧停产,及时止损才是上策。说实话,现在这个时代,真的已经没必要再去继续生产了。但是,显然美国不能也不敢这么去做。

看来美国海军想真正的“直流电池版电磁弹射”,只能等下一代航母重新投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