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上海打拼多年,按时缴社会保险,心里盘算着“再凑够十五年就能在这儿退休安享晚年了”——我跟你说,别太早高兴,事情远没那么简单,就是别被数字给骗了。参保和缴费年限是基础,像累计缴费年限、个人账户、统筹账户、缴费基数这些专业术语,你得全都弄清楚。街头阿姨们常说的“交够年限就行”听来靠谱,真心的,这事儿得看账户性质。
很多人以为国家规定缴满十五年,到法定退休年龄就能领养老金。市社保部门工作人员曾解释“累计缴费是硬性条件,但对外地户籍职工,还要看首次参保时建立的是哪类账户。”什么意思?先问自己,首次在沪参保时男方是不是未满50岁、女方是不是未满40岁?若是,建立的是一般账户;若超龄,系统就把你定为临时账户……真的是针到病除的关键。
临时账户和一般账户的待遇走向完全不同。凡是临时账户者,哪怕后续在沪持续缴满十五年,待遇计发时也可能被要求回户籍地领取,按户籍地的社平工资和当地缴费年限来计算,这就直接影响你的月养老金。专家提醒,养老保险关系移、缴费基数差异、统筹账户累计都会影响待遇金额,等一下,别以为多缴几年就能补回来,落户前后的界定具有法律和制度刚性,真假的?很多人到退休才发现差距,后悔都来不及。
现在能做的,是立刻查清自己的账户属性。打开市政服务APP查参保记录,核对首次参保日期与年龄,确认账户是一般还是临时;若有落户可能,评估在法定退休前是否能取得本市户籍;还可以咨询人事或社保专员,办理社保关系移时留存证据。反正别等到快退休才忙,马上看看你的参保档案,再说别把未来的养老寄托在“侥幸”上。街角夕阳下,有人轻松领取养老金,也有人在银行窗口翻看旧账单,差别往往就藏在那张“账户性质”的小纸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