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板块,嗯,说起来好像总在大伙视野以外兀自流转,像个闷声发大财的老大哥,自己在角落里数着钱,外头的风雨几乎都跟它关系不大。

可偏偏就在经历一轮又一轮的洗牌式下跌后,人家不声不响地翻了个身。
9月23号那会儿,申万银行行业指数直接给了个1.52%的逆袭,手里拿着几只银行股的朋友估计要乐开了花,不为别的,单是涨幅“破三”的银行票就已经不是个小数。
这些数字看着有点像彩票号码,但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殊途同归的深意,还是又一出“昙花一现”?
说白了,银行板块值不值得搭理,咱今天就扒一扒。
你说这银行股平常低调得很,就像班里那个据说很能考、但总不抛头露面的学霸。
跟热门的AI、新能源一比,简直就是金融圈的老干部——腼腆、朴素、显得没啥存在感。
可就在这种时候,冷不丁来这么一拨红盘子,难免让人纳闷:到底是什么力量,把这个“老干部”拉上了风口浪尖?
其中有没有什么我们看不见的玄机?
还是说,仅仅是市场一时兴起,“跟风热度”罢了?
先来说说银行的尴尬地位吧。
它们其实是整个金融机器运转的润滑油,业务逻辑说复杂其实也蛮朴素,主要的钱袋子都离不开贷款收入。
人家银行跟你炒股没啥关系,却得老老实实给全社会当下水道,钱流进流出靠的就是它们的开阀关闸。
这贷款业务的重要性,不亚于饭店的镇店招牌菜。
数据显示,到2025年6月底,A股上四十二家银行光贷款加起来,总额飙到了180万亿上下,比去年年尾多出了快6个点。
要说数字本身已经很炸裂,最耐人寻味的是,在这样一个低增长叙事主导的年代,银行业竟能扛着压力稳步上扬。
其中味道,外行大概难体会,内行则是心知肚明。
但别以为钱多了就是一劳永逸。
老话不是说:会赚钱还得会省钱。
银行另一个门面担当——净息差,让许多行长都夜里难眠。
啥叫净息差,其实就有点像卖东西的毛利率,差了就是赚得没以前多了。
今年上半年,这净息差到了1.53%,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下滑了,按点数算“同比减少8BP”,比去年同期还差不少。
不过这个数还算说得过去,至少银行“毛利”暂时没掉队,撞墙风险没大到让人睡不着觉——呃,话虽如此,但但凡跟行长聊几句,谁不是天天焦虑得不行。
再聊一聊资产质量,不良贷款、逾期率、拨备率这些名词听上去头大,但怎么说呢?
就跟咱家水管子,生锈漏水总不能等爆了才修。
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3.4万亿,听起来像天文数字,但咱别慌,比上一季度竟然还少了24亿。
问题是,这里面水有多深?
是经济恢复带来的真改善,还是账面调整后的“美颜”?
说到底,虽然账面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3%,甩掉了前一季度的负增长,但高枕无忧?别说,业内人都笑了,这才哪到哪啊。
你发现没有,银行老是让人觉得“增长有限,波动也小”,就是那种走路带风但不咋起浪的类型。
说起年年分红就像稳当的房东,每年默默递上租金,不会骤然暴富也基本不会赔本跑路。
有人问,既然如此,买银行股不是很没劲嘛?
那你真小瞧它了。
有时候,没劲的恰恰才最可靠,银行这种低估值+高分红的组合拳,长远来看,反而最容易积攒复利奇迹。
其实和攒小钱花大用一个路数。
表面看是平平无奇,实则背地里早变成理财高手。
别急,分红也有讲究呢。
以截至9月22号的数据来看,申万银行指数的股息率是4.29%,在全部三十一个大行业里高居列三。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干掉了几乎所有同行。
市场上28家银行的股息率统统超了4%。
试想一下,别的行业炒到天花乱坠,到头来还没银行的“铁饭碗”香,这不就跟小时候吃白粥配梅干菜一样,虽说没啥花头,吃着却踏实。
而且长线来看,银行板块估值刷低得厉害,反正近十年的PB已经混到全历史的25%分位点。
低到尘埃里,照样能开花。
你要是把这堆银行股份分红全都攒一块,复利滚雪球的威力就慢慢显现了。
统计下来,从2015年那波股市巅峰后算起,银行指数涨幅竟然有65%。
再早点,从2007年大顶开始,银行指数涨到现在也还有83.4%。
回头看看热门题材,今天一个新秀,明天就可能人间蒸发,银行这个“老朋友”虽说不显山不露水,还真能够穿越牛熊不倒翁。
资金导向其实也逐渐明朗了。
那些中大型投资机构、机构爸爸们,越来越喜欢银行板块。
原因?
流动性足,分红有保障,赚的不多但睡得香。
很多大资金把它当成传奇底仓,抗波动的“压舱石”,不怕骤起风浪,不担心过时被淘汰。
你说是不是现实版的“你养我小,我护你老”?
想想看,市场有周期,有高波动期,也有低迷期。
庄重的银行股,就像那几道老咸菜,熬到最后反而变成满桌硬菜。
当然了,长线持有是正解,但它并不适合追求短平快暴富的朋友。
想靠银行股“一夜暴富”,那基本跟买彩票中五百万差不多。
要稳健理财,求个复利滚雪球,每年收点利息,图的就是平稳和安然。
当然啦,银行板块不是一点小问题都没有。
大的趋势摆在那里,经济周期波动、资产端风险、政策对息差的压缩——哪样不是横在前头的大山?
如今,息差走窄已成新常态,谁家都得勒紧裤腰带。
但真相是,国内金融生态里,银行仍是大象级的角色,要倒也不容易。
利空中的坚韧,恰恰是它的底子。
不怕风浪大,就怕自己心慌。
你要是能忍住不拆帐本,慢慢和银行股磨,那分红叠加复利,期期都有收获,像老北京的炖肉,越炖越香。
估值低,不是天降利好,而是市场长时间对其增长预期保守。
只有时间能证明,这些看似冷门的行业,是不是最后的赢家。
短期炒作涨跌起伏,难得有持续走强的机会。
但天天念叨高成长、爆炸性,难道我们就不能有点儿耐心,专心守着慢牛?
现实经常打脸,偶尔的脉冲行情,真正赚到钱的,都是那些耐得住寂寞的“时间的朋友”。
吐槽归吐槽,你要认真说,这银行股和基金,都是为持有而生的物种。
谁还没幻想过买点银行票,过几年娃娃的学费不就在那了吗?
当然,投资也不是儿戏。
不少基金公司早就明晃晃提醒大家:本基金不保证盈利,历史业绩不等于吃了定心丸。
新手朋友、老司机,谁都得掂量掂量,别盲目跟风进场,买前多看看招募说明书。
基金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安全区。
总归一句话,银行板块就是那种“你嫌它慢,却离不开它”的存在。
没人会否认,它曾经辉煌过,也谁都知道它眼下不是最吸睛的选手。
但单论穿越牛熊的抗打击能力,能稳稳站住脚的角色,依然屈指可数。
在低估值+高分红的框架里,银行板块就像一口老井,总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默默滋养着点滴收益。
这不是宿命,也不是巧合,而是这个世界少数真正能够留给投资者长期信仰的资产。
你要问值不值得持有,其实内心早有答案。
你怎么看待银行股的配置价值,是偏向短线快枪手,还是跟我一样偏爱长期慢煮的“炖肉哲学”?
快来聊聊你在银行板块上的小故事,或者你下一步打算怎么操作?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