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业不仅拼产品,沟通和讲故事同样重要

禾赛科技的会客室,墙上那幅五个人围着筹码和钞票的油画,带点江湖气,有人的桌子是白板,有人的桌子是教父风,李一帆偏偏喜欢后者。商业世界里,面子和利益,总是绕不开,“有枪指着你”的时候,脸色怎么都不太好看。

面子有时候不是装出来的。早年李一帆回来找钱,见了上百个投资人,基本是频繁被打脸的节奏,被拒背后的原因很直接,就是不讨人喜欢,一句“请你多做些功课,我们下次再聊”,炸掉了不少潜在投资,那个年代还流传一句“海归本科学历都能带走10万美元”,偏偏他啥都没捞到,回头想可能是话太多。技术创业的毛病,做产品觉得自己最牛,发现大家都不懂,不懂怪谁?他一开始真觉得是世界错了。

技术为王的创业路线,国内外基本都这样,光靠技术冲锋陷阵,没人买单,客户认不认账、投资人肯不肯听你讲故事,就是能力的考验。事实上,技术只是一张赌桌上的筹码。李一帆后来说“技术要激进,经营要保守”,连面子都要讲,长期当不了行业老大,靠吃亏卖惨也不可能。

三个人创业的阵容,给业内的标签是“一流团队,二流赛道”,早期做激光雷达检测气体,不温不火,两年后果断转型搞车载激光雷达。行业里北美那家Velodyne靠一款产品吃四方,价格八万美金,禾赛直接杀半价,体积做小,激进的打法,先赢性能后卷价格。明明产品技术挺牛,一大票投资人都觉得是自嗨,这种落差不是一天形成的。

技术创业的陷阱,不止国内有,全球都躺过枪。早几年机器人公司下单,全球市占率能做到80%,觉得自己定价权无敌,其实没几个真正客户愿意埋单。销售靠自己,会议两个人坐一起打电话,梦想就是客户电话打爆,真实情况一次都没发生过。海外大客户那几年统统被竞争对手拿走,技术再好,不懂讲故事、讲需求,单子轮不到自己拿。

后来被点醒,全世界都不懂你,客户和投资人都不买账,自嗨没用。朋友一句话:世界和你总有一个是对的,答案都是世界。不能总是聊自己多牛,得聊客户想听什么、在意什么,投资人要看到做成后能解锁更大的事,才叫机会。这也是后来融资、合作、和业内大佬打交道学到的第一个心理课。

早期,激光雷达这个赛道看起来很美,价格狂跌99.5%,客户压价,友商低20%、卷爆底线都敢做。李一帆转头就跑4S店,问销售“马斯克说激光雷达没用,真的假的”,把终端的问题拆开,怎么说服客户,怎么让车企理解激光雷达不是智商税,这些不是技术人能光靠产品决心搞定的。讲技术要过关,讲市场要降维,讲品牌要不无聊。

强品牌是长期主义的底色。早几年,不做平替,要做技术差异化,线数都不一样,客户切换门槛自然高,但这样做不是为了折腾,是传递信息:创新在产品,也在理念。很多公司先做平替再讲自己,能快挣钱,但往后走发现失去了品牌的基因,要么就掉入了“卷价格”的死局,天花板极低。李一帆相信长期没有面子的公司,活得不会太久,产品看起来像谁不是事,能不能讲清自己的价值才关键。

行业后来者冒出来,速腾聚创、其他友商,大家都说自己是第一,客户不认,投资人也不认,最终谁拿客户谁赢。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这种论调,激光雷达行业不太灵,那并不是体验周期短爽、客户回头率高的行业。客户关注的不管是性能、质量还是价格,都要对得上需求,怎么讲故事怎么沟通怎么找到匹配,是技术创业中最被忽略的能力。

沟通带来的价值感,比便宜更重要。中国汽车市场对价格敏感到极限,一块钱的差价都能被客户反复算计。但如果你能把产品力、品质、性能和价格的逻辑讲明白,贵的部分要有说服力,便宜的一定让客户爽。李一帆说自己不是用低价抢客户,但品质那块,讲细节、讲线数、讲创新,客户听懂了,贵点也能接受。能不能拿下全部客户?没可能,行业强者太多,追求市场100%最后一定做死。卷价格卷到最后,大家怀疑这玩意还有没有用,卷成零利润,行业没人愿意玩。

看很多激光雷达公司动心想搞机器人市场,利润高、规模小、国外客户毛利多,有的公司想“国内走精品路线,国外干工程量”,李一帆回头算账,赚的是利润,但收入大头还是汽车市场,一旦少了国内车企的稳定收入,挣钱的核心动力都没了。制造业高端赛道没有小而美。小一定丑。没有规模,没有大客户,大投入都打水漂。

禾赛最后逆袭,拿下了曾经拒绝他的投资人,故事还挺好玩,饭局上对方认了团队,冲着另一位创始人直接砸钱,哪怕曾经最不喜欢李一帆也愿意投。很现实,技术不够、面子没了,靠团队、靠口碑、靠产品,最后事情总能成。有团队理念,有主人翁精神,有共识,分工还能配合,没有内耗。有些分歧,信息搞明白,其实都能聊透,最怕的是能力不够、大ego、小格局。

公司里,面子和效率的权衡也很现实。比如改Logo,主观事情一个人说了算,团队都同意,高效决策。这种气质,别家科技公司也没法学,不是每个老板都能管到楼顶的篝火。公司发福利,礼物亲自挑,有员工转手卖掉,利他和员工体验之间的差距,把痛苦变成了管理反思。管理不是标准答案,是认知和情感的反复碰撞,每次自我感觉“利他”,员工未必感受到,工具是手段,价值观才是底色。

创业初期,省成本,坐经济舱,住经济型酒店,熬状态。后来公司大了,节约不再是唯一,效率和体验要兼顾。麦克斯韦研发制造基地,十亿元投入,造了风洞、测试道,工厂像迪士尼,追求一体化、用户体验、设计细节,成本高但速度快。很多投资人问值不值,李一帆说租设备便宜,但研发速度的一体化带来的长期价值,不只省钱那么简单。

读周报日报,保持信息通畅,不做那个最后一个知道坏消息的CEO。马斯克参加基层会议找真相,李一帆每天一小时看各级报告,信息源头不止VP,事实多半永远有差距。AI怎么介入管理流程,效率可以提升,核心是要看见真相。坏消息一级级上传,永远慢于好消息,人性如此,企业家只能用系统和监督去弥补。

管理和学习,是CEO最核心的底层逻辑。学马斯克、李想、阿里曾鸣,遇到不懂的事,死皮赖脸去请教业内最厉害的20个人,哪怕在门口呆着。和懂技术聊得舒服,和不懂的人聊明白事才算关键,因为管理决策者未必技术出身,必须把产品优点和逻辑讲清楚,不能让二流产品打败自己。每天早上醒来,觉得昨天的自己很傻,所有决策都是进化迭代。

长远来看,面子不只有表面的体面。一个公司做品牌、做创新、做产品,要讲面子不能只讲效率。短期赚快钱,大路货平替,客户也可能买单,有品牌有理念,长期活下来,和客户形成互信共赢,这才是现代企业的底色。大钱不是最快拿到的,是最难坚持下来,最能代表产品和价值,最懂市场的企业家创造的。

文尾说明:文章传递的观点源自真实社交互动与调研,如有不妥或侵权情况,敬请及时反馈,我们会认真核实。我们坚持传播积极、理性的价值观念,小编写文不易,留言点赞关注就是大力支持,祝大家生活幸福,事业顺利!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