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问:川普已经将国防部长改名为战争部长了,美国大使馆公众号里也将其称为战争部长,那么为什么《环球时报》等媒体,仍然将其称为国防部长呢?
其实类似问题,我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也讲到过。当时,拜登政府的国安顾问沙利文访华,两边的官方机构,一边说沙利文是国家安全顾问,另一边说沙利文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有人认为称呼沙利文是“助理”是在揶揄沙利文。其实完全不是,沙利文的法定正式职务名称就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家安全顾问”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简称。
而关于美国国防部与战争部的问题,情况则又不一样了。
“国防部”这个名字,是国会根据法律规定的,因此,在没有国会立法的情况下,仅凭总统行政令,是不能正式将国防部这个法定名字更改为“战争部”的。
虽然川普曾说,他不认为需要取得国会同意后,才可以给国防部改名。但是当川普签署行政令,正式宣布给国防部改名的时候,他又不得不承认国会的权威。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川普承认了国会在改名事务上的最终决定权,那么他为何又签署了改名的行政令呢?为何美国驻华大使馆又要将海格赛斯称为是“战争部部长”呢?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回到行政令本身。
9月5日,川普签署了名为《重建美国战争部(RESTORING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WAR)》的总统行政令。
这份行政令有点长,我们只挑重点。
行政令的第一节回顾了战争部的历史。提到了华盛顿总统于1789年8月7日签署法律,建立战争部。提到在战争部的名头下,美国打赢了1812年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到战争部这个名字,可以彰显“实力缔造和平”这一理念,可以宣扬美国作战取胜的意愿与能力,而不是像国防部这个名字那样,显得太过“防守”。
行政令的第二节(a)款则提到了“战争部”这个名字的适用范围。
其写道:授权国防部将“战争部”作为额外的二级名字使用,在行政分支内的官方信件、公共交流、仪式场合等非法规性文件中使用这个二级名字。
什么叫“额外的二级名字”呢?大概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小名吧,而身份证上的名字才是正式名字、法定名字。
行政令第2节的(d)款则提到:所有的行政部门都要在内外交流中使用“战争部”这个二级名字,前提是对该二级名字的使用,不得造成法律、法规与国际义务上的混淆。
所以,行政部门也并非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要使用“战争部”这个名字。
行政令中还要求海格赛斯与国家安全顾问一起,在60天内向总统提交一份文件,文件中要列明如何将国防部永久改名为“战争部”的建议,包括立法上的建议。
综上,国防部相当于身份证上的名字、驾照上的名字,是法定名字。而战争部作为“额外的二级名字”,则相当于是一个小名。这个名字,是行政分支内部的叫法,相当于家人叫你小名。
而在司法分支、立法分支的文件中,在其他重要的法规性文件中,在有关国际义务的文件中,仍然会使用“国防部”这个大名。
美国大使馆是行政机构,大使馆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则又属于行政令中所提到的“公共交流”部分,而并非是法规性文件。所以,大使馆要遵守行政令的指示,在公众号文章中,称呼国防部为“战争部”,称呼海格赛斯为“战争部长”。
而其他国家与国际组织,称呼其为“国防部”则显得更为正式,且符合外交规则。毕竟在当前,国防部才是五角大楼的法定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