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关注我的人,都实现了财富自由!你还在等什么?赶紧加入我们,一起走向人生巅峰!

乌克兰与菲律宾两个地缘政治光谱上的遥远坐标,近期却因一个敏感议题,将南海本已波诡云谲的水域搅动得更加汹涌。这场跨越万里的“不解之缘”,背后牵扯着俄乌战局的微妙平衡、美国印太战略的步步为营,以及中国在南海的坚定防御。究竟是什么让这位身处战火焦灼的乌克兰,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亚洲明珠?又是什么让菲律宾甘愿与一个深陷泥潭的国家展开军事技术的深度绑定?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博弈与算计?
俄乌冲突已近四年乌克兰的国防工业在持续的消耗战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长期以来,基辅高度依赖美国及欧洲盟友提供的武器弹药,然而,近来西方军工生产的“供给瓶颈”日益显现。一项旨在“重塑乌克兰武装”的宏大计划,在2025年7月公布后,却遭遇了部分北约成员国的“不合作”。法国坚守“欧洲自主防务”的立场,意大利仅愿提供本土制造的武器,就连捷克与匈牙利也各有保留。这种局面,无疑迫使基辅当局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东方,寻求新的战略伙伴和资源支持。
就在今年9月初乌克兰驻菲律宾大使尤利娅·费迪夫向媒体披露,乌克兰已向菲律宾提交了一份国防合作协议的草案。双方计划在10月份派遣代表团进行深入磋商,最快可能在今年年底便在菲律宾启动无人机联合生产项目。这项横跨两大洲的军事技术合作,不仅是乌克兰军工在现实困境中的一次“突围”,更是一种战略上的“冒险一搏”。乌克兰内部文件显示,无人机产业已成为其战时经济的“顶梁柱”,目标是到2026年实现年产800万架无人机,其中绝大部分是用于战场侦察与攻击的FPV(第一视角)无人机。然而,持续的战争消耗让乌克兰急需新的生产基地和资源补充,而菲律宾廉价的劳动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恰恰契合了基辅眼中理想的“新家”定位。乌克兰国防部长乌梅罗夫也曾公开表示,与东南亚国家的军事技术合作,将成为“保障乌军持续作战的新支柱”,这番言论,毫不掩饰地揭示了此次合作的深层军事战略意图。
菲律宾之所以愿意与乌克兰“牵手”,其动机则直指南海的争议海域。近段时间以来,马尼拉频繁地与域外势力进行“勾搭”,就在9月初,菲律宾更是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在黄岩岛以东海域展开了一场联合巡航。此次行动的兵力配置,包括导弹护卫舰、海上巡逻机和武装直升机。菲律宾海军军官包约特也公开承认,此次行动的兵力配置与上个月的“波浪2025”演习如出一辙,其目标直指中国在南海的岛礁部署。而乌克兰此次计划提供的“邦塔”3无人机,恰好能够填补菲律宾在战术侦察上的“短板”。这种电驱动垂直起降无人机,续航能力可达3.5小时,配备的“战斗助手”软件,即使在复杂的电磁干扰环境下也能保持高精度定位,其80公里的飞行半径,足以覆盖黄岩岛等关键争议海域。
这场乌克兰与菲律宾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其性质远非简单的商业往来。乌克兰驻菲大使费迪夫在接受采访时,就毫不避讳地表示,基辅方面将会分享“经过实战检验的无人机作战经验”,而这些经验,正是从俄乌战场上三年残酷的战争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协议草案的内容,也远不止于无人机生产,更包含了网络安全技术的转让。这意味着,菲律宾将可能获得一套完整的战场侦察和电子对抗系统,这将显著提升其在南海区域的作战能力。乌克兰国防部代表也确认将出席10月份在马尼拉举行的无人机战峰会,届时,双方极有可能就具体的技术转让清单达成一致,为这场合作注入更实质性的内容。
作为交换菲律宾给予乌克兰的回报,也远不止于提供生产场地。马尼拉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已经开始调整其在俄乌冲突上的表态,从最初的中立立场,逐渐转向更加明确地支持乌克兰。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近期更是公开谴责“单方面改变领土现状的行为”,尽管这番话语看似泛指,但在基辅看来,却被解读为对俄罗斯的间接批评。更重要的是,菲律宾同意向乌克兰出口稀土等关键矿产。这些资源,正是乌克兰军工生产急需的战略原材料,而菲律宾则可以借此获得无人机核心部件的优先供应权,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
这场技术换支持的交易,最大的受益者,很可能就是美国。乌克兰通过这种方式,向华盛顿证明了自己依然具有战略利用价值,试图扭转美国对乌克兰政策上的摇摆不定。尽管在2025年3月的“美乌吉达会谈”后,美国恢复了情报共享和安全援助,但特朗普政府更倾向于推动临时停火,而非长期的军事援助。乌克兰深知,只有在亚太地区为美国分担战略压力,才能确保援助不中断。而菲律宾借助乌克兰的技术提升其在南海的战力,实际上是美国“印太战略”在南海的变相延伸,从而形成“欧洲乱局牵制俄罗斯,南海争端消耗中国”的双线博弈格局。
这种合作模式已经对地区稳定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乌克兰计划转移的,不仅仅是生产技术,更是一整套经过俄乌战场验证的无人机作战体系,从目标识别算法到多机协同战术,无一不包含其中。一旦菲律宾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南海,意味着该海域的侦察密度和打击精度将得到显著提升,地区军事力量的平衡将被打破。中国南海研究院的专家陈相秒曾指出,外部势力通过技术转让深度介入地区争端,只会让南海的安全结构进一步碎片化,增加冲突的风险。
面对乌克兰与菲律宾之间日益紧密的军事合作,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表明了严正立场。在9月8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在回应相关提问时明确表示:“中方一贯认为,国与国之间开展合作,应当有利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这句看似平和的表态背后,却蕴含着中方对域外势力介入南海事务的坚决反对。事实上,这已经是林剑在半年内第二次就类似问题表态。在今年5月菲美澳三国联合巡航期间,他就曾严正指出:“美国等域外国家在南海不断拼凑小圈子,以合作为名搞对抗,是破坏南海和平稳定的最大风险源。”
中国的立场并非空穴来风。就在今年9月初,菲律宾、澳大利亚、加拿大三国进行联合巡航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就派遣了海军舰艇对参演舰队实施了全程跟踪监视,双方最近的距离仅有约20海里。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田军里空军大校更是强调,部队时刻保持高度戒备,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任何企图搅局南海、制造热点的行为,都不可能得逞”。这种强硬的军事应对,与外交上的表态形成了有力的呼应,共同构建起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链条。
从法律和道义层面来看,中国占据着无可争议的制高点。林剑在发言中多次强调,各国在南海开展活动,应当遵守国际法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精神,不应针对第三国。菲律宾引进乌克兰无人机技术的行为,显然违背了其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所作出的承诺,将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工具化、军事化。而乌克兰作为一个非南海沿岸国,更没有资格介入地区争端。其与菲律宾的军事合作,本质上是将欧洲战场的对抗模式复制到亚太地区,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破坏地区和平稳定。
中国政府在维护南海主权问题上,展现出了克制但坚定的态度。虽然外交部的表态并未直接点名批评,但明确否定了将军事技术用于地区对抗的行为。南部战区的常态化巡航和针对性演练,则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捍卫主权的能力与决心。这种“外交发声+军事准备”的组合策略,既避免了局势的过度升级,又有效地遏制了外部势力的冒险企图。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将军事合作用于地缘政治对抗的行为,最终只会让参与者自食恶果。南海的和平稳定,需要地区国家共同守护,任何引入外部势力的企图,都必将遭到坚决的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