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投资操作,叫做一步到位,直接亮出全部底牌,先给你来个大动作,看你信不信、怕不怕,我就敢这么干,这不,今年夏天,寒武纪就来了这么一出,激起一堆吃瓜群众和金融大佬的八卦神经,是不是疯了,要“拿40亿出来赌未来”?
你可能会好奇,这40亿到底是砸在哪儿?咋就成了国产AI芯片的转折点?寒武纪这波到底是干啥?这就是个值得琢磨的买卖了,有点“明牌叫阵”的意思。
先翻翻故事底稿,9月的某一天,寒武纪发了个重磅公告,说人家证监会点头了,允许公司向一些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时间限定12个月,资金用规矩办事,消息披露那一刻,圈里圈外一通骚动,果然资本市场的春风一吹,连瓜农都按捺不住了。
再补一刀,5月寒武纪就预告过:“我打算募资将近50亿,专门烧给大模型芯片、软件平台,还有点流动资金。”其实吧,这里面流动资金是不是要买咖啡和矿泉水,没人关心,关键是“芯片王者之路”得有钱堆出来。
划重点,7月份又来个小反转:因为前阵子公司给员工发了限制性股票激励,新增了一点总股本,得改改计划,把股票总数从2087万股调到2091万股,顺势把募资规模也砍到39.85亿元,跌跌撞撞,终于敲定。
一连串操作下来,摆明了给资本市场看:“我们钱不够,有项目要推进,先定下来,怎么投、多少投,灵活调整。”募资没到位先用自筹垫,还能后来置换,公司玩得溜。
这招不是没人用过,但寒武纪这回气势不一样,毕竟好久没见这么大手笔了。更大看点是公司半年度的业绩报告直接“炸街”,上半年营业收入暴涨到28.8亿元,同比翻了四千多倍,净利润也从亏5.3亿一举跃升到赚10.38亿,这不是“业绩爆发”,根本是个“复活甲”直接开团。
不少人就此脑补寒武纪要发新产品啥的,公司赶紧否了:“网上瞎说的,不实信息,别信。”看来寒武纪心里门清,炒作归炒作,真消息咱得盯紧。
再看股价,这一年里寒武纪一度把贵州茅台踩在脚底,稳坐A股“股王”之位,这画风完全是科技圈版《人民的名义》,不过后来也回调了些,9月收盘报到1228块每股,总市值高达五千亿出头,说一句“科技股顶级玩家”不过分。
那么,现在发问时间到了:寒武纪这波定向增发,是不是赌对了时机?业内判断极其有意思:正好业绩飞升、股价暴涨,公司趁着市值、市场情绪都高,来一出“低成本融资”,融资主要砸向AI芯片、软件平台,还补点流动性。就像你家刚装好大门、院子里摆开宴席,这时借酒周转,成本当然低,谁能不心动?
说到这里,别忘了拿竞争者出来比划下:华为昇腾、百度昆仑芯、阿里平头哥这些也做AI芯片,但人家没上市;燧原、壁仞、沐曦这些创业兄弟还在排队IPO,寒武纪目前证券市场里,地位挺孤独,稀缺性极高。这成了最大优势,未来当其他公司也抢滩上市后,寒武纪的“独一无二”光环就不能保证了,现在这波定增实属划算。
而这局里,隐藏的矛盾点还不少。收入结构单一,大部分营收靠云端芯片,存货堆到26.9亿那么高,客户集中度也远大于同行——这不是啥铁打的保险箱,风险很显然。业务模式属于“高杠杆”,要指望靠几颗科学怪芯片就能满盘解决,难说。
国际投研机构伯恩斯坦也发表意见,2024年寒武纪在中国AI芯片市场里,只占1%份额,排第四,距离英伟达66%和华为23%那数字,差距不止一个次元。这个数据要不就是让人冷静下来,要不就是激起“国产芯片”再冲一波的斗志。毕竟要不是英伟达地表最强,中国的芯片厂们还能这么风风火火么?说白了,压力既来自技术短板,更有市场规则内外交困。
高盛也是“送钱喊话”:连续三次上调目标价,锁定未来市盈率,看好寒武纪能持续赚钱,估值给到2030年——这口气比黄仁勋还要大,有点“资本疯狂追光”的味道。东海证券来凑热闹,说寒武纪云端产品线走量了,思元系列芯片正赶上中国大算力需求和本土替代热潮,企业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曲线有戏。
其实,这些券商研报和资本评论,看似天花乱坠,但底层逻辑离不开一个核心:“政策+资本+市场”,三轮一套,谁都离不开彼此。业绩爆发吸引资本投票,资本钱袋子拱技术研发、市场扩张,再遇上国家级红利,环保算力基地、“东数西算”等政策大礼包,整个闭环就转起来了。这大约就是国产AI芯片行业的“大三角定律”。
不得不说,美方的芯片出口管制也是变相助攻,减少高端芯片输入,抬高了本土企业的舞台空间。像前几年大家叨叨的H20限售、黄仁勋“画饼充饥”都变成国产AI芯片的推动剂。由此寒武纪的突围空间也打开,你说国产替代是不是得感谢“对手强大”?
不过商业世界复杂得很,赌未来,其实也是未来赌公司。寒武纪这波定向增发,说是豪赌,无可厚非。资金不是用来养懒汉,而是推着公司跳上国产芯片的风口浪尖。“能不能独立撑起来?能不能持续盈利?”所有焦点实际上都紧扣着这个命题。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寒武纪这场资本大戏,不只是技术升级,也是中国尝试用自主技术来重构整个商业秩序、产业结构的表态。市场希望靠这笔“赌注”,推着国产芯片独立——但讲真,风险不小。核心技术能不能进步到“无可替代”,客户链条能不能拓宽,业务结构能不能多元化,才是真正的考验。
想想现在AI芯片市场有多少缺口,随便一家公司都想冲进来,寒武纪能不能穿越市场波动、技术变革,真的成了行业拐点?但你说寒武纪的选择有啥毛病吗?其实,机会窗口就在这里,政策给明灯、资本撒钱、市场刚需,有点像“天时地利人和”凑齐了,但未来到底能否成为“国产AI一哥”,谁也不敢拍着胸脯保证。
说白了,这是一场产业变革的豪赌,也是资本市场的一次集体下注。寒武纪能不能“落地开花”,得看市场、政策、技术各种因素合力。顺风顺水可能是下一个茅台,风雨飘摇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有句话说得好,投资要么是“见风使舵”,要么是“勇敢逆袭”。市场总在期待国产芯片能撑得住这局,而寒武纪就像被推上云端的“王者”,需要用实力和耐力,证明自己“不是一阵风”。
反过来说,这40亿也不是简单的“分红”,它是一场关于自主创新、市场竞争、产业未来的集体问答。如果寒武纪真能用这些钱研发出更牛的大模型芯片、打磨好软件平台,还能把客户结构做得足够分散,那下一个爆发点可能就不只是业绩数字的攀升,而是国产科技品牌话语权的提升。
可话说回来,市场瞬息万变,政策风向也不是铁板钉钉,技术演进每隔几个月就翻一次。这场豪赌究竟是起点,还是临时高潮?还真得慢慢看,毕竟一线企业,不只是要活下来,还得活得漂亮。
大家怎么看寒武纪的这场40亿“豪赌”?到底是真正的商业转折点,还是市场的集体狂欢?欢迎来唠唠,留言区等你发言。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