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的十年之赌难以为继,欧洲集体右转背后藏着怎样的因果?

在欧洲政治生态的宏大叙事里,2015年无疑是极为关键的转折点。这一年,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面对汹涌而来的难民潮,坚定地说出“Wir schaffen das”(我们能做到)。这句看似充满力量与担当的话语,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自此开启一场影响深远的“豪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惊觉,这场“豪赌”的涟漪正以惊人的态势扩散,整个欧洲集体向右转,政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5年,中东地区深陷战火泥潭,叙利亚内战、伊拉克动荡等冲突不断,无数民众流离失所。为了生存,为了和平,他们拖家带口,踏上前往欧洲的艰难旅程。数十万难民徒步穿越中东、北非、巴尔干半岛,不顾一切地涌向申根区。欧洲,这个一直以自由、包容、人道著称的大陆,迎来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难民与移民潮,人道主义危机空前严峻。

面对此景,多数欧洲国家选择关闭边境,或减少接收难民的名额,试图将这场危机拒之门外。但默克尔领导的德国,却做出了一个大胆且影响深远的决定——向难民开放边境。德国不仅在口头上表示接纳,行动上更是雷厉风行,仅在当年就接纳了约89万难民。这一举措在当时赢得国际社会一片赞誉,被视为“人道主义里程碑”,德国也借此展现出大国的包容与担当。

默克尔做出这一决策,背后有着诸多考量。从经济层面看,当时德国经济状况相对良好,刚从欧洲经济危机中逐渐恢复,且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生育率持续走低,劳动力缺口逐年扩大。默克尔期望通过接收难民,一方面履行人道主义义务,另一方面为德国补充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救人”与“发展”的双赢。从政治角度出发,这一决策也可视为德国在二战后重塑国际形象的重要举措,彰显德国倡导和平、包容的国家形象,愿意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力量。

但令人遗憾的是,默克尔在推出这项政策前,并未充分征求民意,既没有举行全民公投,也没有在议会进行长时间的深入辩论。这一单方面的决策,使得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未曾预料的困境,也为后续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随着大量难民涌入德国,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首先是难民“融入难”。多数难民来自战乱地区,语言不通,对德国的社会规则也不熟悉,在德国社会找到稳定工作的寥寥无几。找不到工作,他们只能依赖救济生活,这让许多德国民众觉得自己的纳税钱被浪费,不满情绪在心底悄然滋生。

更严重的是“安全隐患”问题。2017年科隆跨年夜,发生了多起与难民相关的治安事件。虽然涉事人数不多,但在德国社会引发了巨大震动。在此之前,欧洲的治安一向较好,这些事件的发生,让民众开始质疑默克尔开放边境的决定,担忧本土居民的安全是否因难民的到来而受到威胁。民众对难民的态度,也从最初的同情、接纳,逐渐转变为排斥、恐惧。

这种不满情绪最先在欧洲边缘国家爆发。匈牙利明确反对“多元文化主义”,主张“优先保护匈牙利的传统价值观”,并对难民采取强硬措施。波兰也持类似态度,拒绝大规模接收难民。当时,这些国家的转向被看作“个别现象”,但谁也没想到,这其实是欧洲右转的开端。

2022年,意大利大选成为欧洲右转的“关键转折点”。梅洛尼领导的意大利兄弟党,这个曾被视为“极为保守”的政党赢得大选,成为二战后意大利首个执政的极右政党。该党上台后,对移民采取强硬政策,只要确定是非法入境的难民,不用复杂流程,两天内就会出结果,接受审查后便遣返。

瑞典的情况也类似。瑞典民主党从一个支持率不足5%的小党,因高举反移民旗帜,支持率一路攀升至20%。到了2025年,这种右转趋势已经蔓延到欧洲核心国家。最新民调显示,德国选择党在全国的支持率达到26%,超过了传统的联盟党(25%)。在巴伐利亚州这样的传统工业区,选择党“限制移民配额、优先保障本土居民福利”的主张,深受当地选民欢迎,支持率更是突破新高。法国国民联盟同样不甘落后,在总统选举首轮投票中拿到33%的选票,创了成立以来的最好成绩,其“保护法国身份”的口号,吸引了不少担心本土文化被稀释的民众。

欧洲集体向右转,背后原因复杂多样。经济压力是重要因素之一。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能源价格飙升,物价不断上涨,民众工资却没怎么涨,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民众将怒火撒到移民身上,认为移民占用了过多住房、教育资源,还分走了补贴,导致欧洲人生活变差。

“身份焦虑”也是关键因素。这些年,欧洲推行多元文化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做法让部分民众觉得“本土文化快保不住了”。比如德国有些学校,为照顾难民子女,降低了德语课程比重;法国有些地方,因穆斯林居民多,超市开始不卖猪肉。这些小事日积月累,让不少民众产生“自己成了外人”的感觉。而保守党派敏锐地抓住这种焦虑情绪,喊出“保护传统”的口号,成功吸引大量选票。

民众对“精英决策”的不信任,更是深层次原因。以默克尔2015年的移民政策为例,精英阶层认为这是正确的人道主义选择,却忽略了底层民众的感受。时间一长,欧洲民众觉得“主流政党不听我们的”,于是将选票投给那些愿意替他们发声的保守派政党。

回顾十年前,默克尔的“我们能做到”,出发点或许是善意与理想,但却忽视了现实情况。如今欧洲的集体右转,正是当初这一决策带来的结果。这并非意味着欧洲彻底抛弃自由、包容的价值观,而是民众以自己的方式提醒决策者,任何政策,无论初衷多美好,都必须考虑实际情况,都要倾听民众的真实心声。

如今的欧洲,站在关键十字路口。未来走向如何,尚不明朗。但默克尔十年前的经历,无疑给所有决策者敲响警钟:政治决策不是豪赌,每一个决定都要兼顾理想与现实,充分考量民意,否则,将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让整个社会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