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到死才说:蜀国亡国不是刘禅的错,藏在背后的“真皇帝”才是祸根!

参考来源:《三国志》《华阳国志》《资治通鉴》等相关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景耀七年(264年)正月十八日,成都城内血流成河。

魏军内部发生了一场惨烈的兵变,钟会的叛乱计划彻底失败。

在这场混战中,一个熟悉的身影倒在了血泊里——蜀汉最后的大将军姜维。

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追随诸葛亮足迹二十余年的老将,终于说出了那句憋在心里许久的话。

姜维临终前愤然道:"皓奸巧专恣,将败国家。"

这个"皓",指的是宦官黄皓。

在姜维眼中,蜀汉四十余年基业毁于一旦,真正的罪魁祸首并非那个被后世嘲笑了千年的"扶不起的阿斗"刘禅,而是这个躲在幕后操纵朝政的宦官。

一个阉人,竟然成了蜀汉实际上的掌权者,把整个国家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一】被误解千年的刘禅

说起刘禅,大家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儿准是"扶不起的阿斗"。

这个标签贴了他一千多年,仿佛他就是个只会吃喝玩乐、毫无作为的昏君。

可翻开史书仔细一瞧,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白帝城。

病榻上的刘备拉着诸葛亮的手,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托孤之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年五月,刘备驾崩,年仅17岁的刘禅继位。

一个少年天子,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局面?

北有曹魏虎视眈眈,东有孙吴反复无常,南有蛮夷时常叛乱,国内还有益州豪强暗中作梗。换做一般人,恐怕早就手足无措了。

但刘禅做了什么?他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了诸葛亮,自己退居幕后。这一退,就是11年。

从建兴元年(223年)到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

每一次出征,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蜀汉本就是三国中最弱小的,全国人口不过百万,军队不到十万,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吗?

换做其他皇帝,早就坐不住了。

看看曹魏那边,曹睿对司马懿猜忌重重,派个辛毗当监军,生怕司马懿拥兵自重。

再看东吴,孙权晚年猜忌心极重,连陆逊这样的功臣都不放过。

可刘禅呢?他给了诸葛亮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诸葛亮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权给权。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每次出征,刘禅都会亲自送到城外,每次回师,刘禅都会亲自迎接。

这份尊重,绝非做做样子那么简单。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五丈原。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军中。

消息传回成都,史书记载刘禅"哀恸累日,不能视朝"。有人说这是演戏,可一个17岁就继位、此时已经28岁的皇帝,还需要演给谁看?

诸葛亮死后,蒋琬接任。蒋琬执政12年,期间蜀汉政局稳定,经济恢复。

延熙七年(244年),蒋琬因病退位,费祎接任。费祎执政9年,主张休养生息,国力有所恢复。

算算时间,从223年到253年,整整30年,刘禅都在配合这些重臣治理国家。如果他真是个昏君,蜀汉能撑这么久?

更有意思的是,刘禅在位41年,这在三国时期是个什么概念?

曹魏从曹丕到曹奂,五个皇帝加起来才43年。

东吴从孙权称帝到孙皓投降,四个皇帝共52年。单论在位时间,刘禅比任何一个魏吴皇帝都长。

一个真正的昏君,能在内忧外患中稳坐41年?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二】诸葛亮身后的权力真空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二十八日,五丈原。

诸葛亮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蜀汉。他不光是军事统帅,更是整个国家的灵魂人物。

诸葛亮在世时,蜀汉的权力结构很简单:他一人独揽军政大权,既是丞相又录尚书事。

文有马良、费祎等谋士出谋划策,武有魏延、王平等大将冲锋陷阵。整个国家机器运转有序,上下一心。

可他这一走,问题立刻浮现了。

首先是接班人的问题。诸葛亮原本培养的接班人马谡,早在第一次北伐时就因街亭之败被斩了。

蒋琬虽然接任丞相,但他的威望、能力、魄力都无法与诸葛亮相比。

蒋琬是个什么样的人?史书评价他"宽厚温和"。

这四个字听起来不错,可对于一个需要强势领导的国家来说,未必是好事。

蒋琬更擅长内政,对军事并不热衷。他主政期间,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延熙七年(244年),蒋琬因病辞职,费祎接任。

费祎倒是个能臣,他看得很清楚:蜀汉国小民寡,经不起折腾,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

所以他严格控制军费开支,每次姜维要求北伐,他都只给一万左右的兵力。

这让姜维很憋屈。姜维是谁?他是诸葛亮的衣钵传人,诸葛亮临终前把兵法都传给了他。

在姜维看来,北伐不光是为了统一天下,更是为了完成诸葛亮的遗愿。可费祎不这么想,两人的矛盾由此产生。

延熙九年(246年),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事件,成了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董允去世了。

董允是什么人?他是诸葛亮临终前指定的托孤大臣之一,担任侍中,负责监察宫廷。

这个人刚正不阿,连刘禅都怕他三分。

刘禅想要增加后宫嫔妃,董允直接驳回;刘禅想要赏赐宦官,董允坚决反对。

董允在世时,有个宦官叫黄皓,只是个黄门丞,职位很低。

董允对黄皓管得很严,动不动就训斥他。黄皓在董允面前大气都不敢出,老老实实当了十多年的小透明。

董允一死,接替他的是陈祗。

陈祗这个人很有意思,他觉得一味压制不是办法,既然刘禅喜欢黄皓,那就顺其自然。于是,陈祗与黄皓"互为表里",两人开始合作。

在陈祗的纵容下,黄皓从黄门丞升为黄门令。虽然职位还不算高,但已经开始接触权力了。

延熙十六年(253年)正月初一,岁首大会。

这本该是个喜庆的日子,文武百官齐聚一堂,向皇帝贺岁。可就在宴会进行到一半时,一个人突然冲了出来,手持利刃,直奔主位上的费祎。

这个刺客叫郭修,原是魏国降将。

他为什么要刺杀费祎?史书语焉不详,只说是"因事怀恨"。但不管原因如何,结果是费祎当场身亡。

费祎之死,对蜀汉的打击是致命的。他是最后一个能平衡各方势力的重臣,是刘禅与姜维之间的缓冲带。他一死,蜀汉的权力结构彻底失衡了。

姜维终于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了。

同年,他被任命为大将军,统领全军。从此,他开始了长达九年的连续北伐。

【三】姜维的执念与困境

姜维这个人,经历挺传奇。

他原本是魏国天水郡的参军,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投降蜀汉。

诸葛亮一见他就喜欢得不得了,说他是"凉州上士",还把平生所学都传给了他。

诸葛亮为什么这么看重姜维?因为姜维不光有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有北伐的决心。在诸葛亮眼中,姜维是最合适的接班人。

费祎死后,姜维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

从延熙十七年(254年)到景耀五年(262年),九年时间,他发动了九次北伐。

这九次北伐,有胜有败。最辉煌的一次是延熙十七年(254年)的洮西之战,姜维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斩首数万。这一仗打得漂亮,连魏国都震动了。

可问题是,打了胜仗又如何?蜀汉没有能力占领和守住新的地盘。

每次北伐,都是劳师动众,耗费巨大,最后还是要退回来。老百姓苦不堪言,朝中怨声四起。

据《三国志》记载,当时成都流传着一首民谣:"姜维年年北伐,百姓岁岁遭殃。"这话虽然刺耳,但也反映了实情。

蜀汉本就国小民寡,全国人口不过94万,军队不到10万。这点家底,经得起这样折腾吗?

每次北伐,都要征兵征粮。青壮年都去当兵了,田里谁来种地?税赋越来越重,商业萧条,手工业衰败。

朝中的大臣也开始反对姜维。

尚书令樊建曾上书说:"连年征战,府库空虚,民力凋敝。"右将军阎宇更是直言不讳:"姜维穷兵黩武,不知进退。"

可姜维听得进去吗?在他看来,这些人都是鼠目寸光,看不到北伐的长远意义。

他甚至觉得,朝中有人在故意拖他的后腿,不想让他建功立业。

这种想法一旦产生,猜疑的种子就种下了。

姜维开始疏远朝臣,很少回成都述职。即便回去,也是匆匆忙忙,处理完公事就走。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军营里,与士兵同吃同住。

刘禅对此很不满意。在他看来,姜维手握重兵,又长期在外,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可姜维毕竟是诸葛亮的传人,又有赫赫战功,刘禅也不敢轻易动他。

两人的关系,就这样慢慢变得微妙起来。刘禅需要一个听话的将军,而不是一个自行其是的军阀。姜维需要皇帝的支持,而不是处处掣肘。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人悄悄地走进了权力中心。

【四】黄皓的步步为营

景耀元年(258年),成都皇宫。

陈祗病重,弥留之际,他握着刘禅的手,说了最后一句话:"陛下,黄皓可用。"

这句话,改变了蜀汉的命运。

陈祗死后,黄皓彻底失去了制约。他从黄门令升为中常侍,又加奉车都尉。

这两个职位虽然品级不高,但都是皇帝的近臣,可以随时接近刘禅。

黄皓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一个宦官,在朝堂上说话没分量,所以从不直接参与朝政。他的手段很简单:控制信息。

所有呈给刘禅的奏章,都要经过黄皓的手。

他可以决定哪些奏章能送到刘禅面前,哪些要扣下。慢慢地,刘禅看到的、听到的,都是黄皓想让他看到、听到的。

黄皓还有一个绝招:察言观色。他能准确把握刘禅的心思,知道刘禅想听什么、不想听什么。

比如,刘禅不喜欢听北伐失利的消息,黄皓就把这类奏章扣下;刘禅喜欢听歌功颂德的话,黄皓就安排人上这样的奏章。

时间一长,刘禅越来越依赖黄皓。在他看来,黄皓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是最忠心的人。

黄皓的野心也在膨胀。他开始培植党羽,拉拢朝臣。

右将军阎宇就是他拉拢的对象。阎宇本来跟姜维不和,黄皓就利用这一点,许诺帮阎宇取代姜维的位置。

据《三国志》记载,甘陵王刘永是刘禅的弟弟,一向憎恶宦官。

黄皓就在刘禅面前进谗言,说刘永有不臣之心。结果,刘永十多年都不能朝见刘禅。

罗宪是个正直的将领,不肯巴结黄皓。黄皓就找个借口,把他贬为巴东太守,赶出了成都。

慢慢地,朝中正直的大臣要么被排挤,要么选择沉默。整个朝堂,成了黄皓的一言堂。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从前线回到成都,他要做一件大事——请求刘禅诛杀黄皓。

这次会面,成了蜀汉命运的分水岭。

姜维向刘禅陈述黄皓的种种罪状,言辞恳切,几乎是在哀求。可刘禅的反应让所有人都没想到,他淡淡地说了一句话:"皓趋走小臣耳。"

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明显:黄皓是我的人,轮不到你来管。

姜维这才明白,刘禅不是不知道黄皓的问题,而是故意纵容。更可怕的是,黄皓已经知道了这次谈话的内容。

从宫里出来,姜维知道自己在成都待不下去了。他以屯田为名,率军前往沓中,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然而景耀六年(263年)夏天,姜维在沓中接到魏军即将大举进攻的情报,立即派人八百里加急送往成都,这份关系蜀汉生死存亡的军情,却被黄皓以一个匪夷所思的理由扣下了......

【五】亡国前的荒唐

景耀六年(263年)七月,沓中。

姜维收到了来自魏国内线的情报:司马昭正在调集十八万大军,准备三路伐蜀。

这个消息让姜维大惊失色,他立即写了一份奏章,详细说明敌情,建议立即派兵驻守阳安关和阴平桥头,并请求增派援军。

这份奏章用八百里加急送往成都。按理说,这种军国大事,应该第一时间呈报给刘禅。

可是,当信使到达成都,把奏章交给黄皓时,黄皓看了一眼,随手就扔到了一边。

黄皓为什么敢扣押如此重要的军情?因为他找了个荒唐的理由。

据《三国志》记载,黄皓"征信鬼巫"。

啥意思?就是找了个巫师算卦,巫师说魏军不会来,黄皓就信了。更离谱的是,他把这套说辞告诉刘禅,刘禅居然也信了。

这可不是小事啊!十八万大军压境,关系到国家存亡,居然用算卦来决定?

可这就是事实。黄皓不光扣下了姜维的奏章,还下令封锁消息,不许任何人议论此事。

结果,当钟会的大军已经逼近汉中时,成都的文武百官还蒙在鼓里,照常上朝下朝,歌舞升平。

八月,魏军正式发动进攻。钟会率主力十余万攻汉中,邓艾率三万攻沓中的姜维,诸葛绪率三万多人截断姜维的退路。

汉中的守将是谁?傅佥、蒋舒。这两人的兵力加起来不到两万,怎么挡得住钟会的十万大军?很快,汉中诸关相继失守。

消息传到成都,满朝震惊。刘禅这才慌了,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可这时候商议还有什么用?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

更要命的是,成都的兵力极其空虚。

为啥?因为主力都在姜维手里,在遥远的沓中。成都城里,只有不到一万的禁军,而且多是老弱病残。

姜维那边的情况也不妙。他得知汉中失守,急忙率军回援。

可诸葛绪已经占据了阴平桥头,挡住了他的去路。

姜维只好使了个计策,假装要进攻诸葛绪的后方,诸葛绪怕后路被断,急忙后退三十里。姜维趁机通过桥头,一路急行军,退守剑阁。

剑阁是蜀汉最后的屏障,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姜维率领不到三万人,硬是挡住了钟会的十万大军。双方在剑阁对峙,钟会急攻不下,粮草又接济不上,一度想要退兵。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邓艾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偷渡阴平。

阴平道是什么地方?那是七百里的无人区,山高路险,猿猴都难以通过。邓艾亲自率领精锐部队,攀山越岭,九死一生,硬是从这条路杀了出来。

十月,邓艾突然出现在江油城下。守将马邈根本没想到会有敌人从这里来,惊慌失措,不战而降。

邓艾乘胜前进,直扑涪城。这时候,成都终于反应过来了,急忙派诸葛瞻率军迎战。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时任卫将军。他率领的军队有多少?不到两万,而且多是临时征召的新兵。

绵竹之战,诸葛瞻本可以据险固守,等待援军。可他选择了主动出击。

因为他知道,如果退守,邓艾就会直接威胁成都。作为诸葛亮的儿子,他不能让父亲的名声蒙羞。

这一战,打得极其惨烈。诸葛瞻父子都战死沙场。

临死前,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说了一句话:"吾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不能守国土,死有何面目见先帝!"

这话说得很明白:蜀汉的灭亡,内有黄皓祸国,外有姜维穷兵黩武,都有责任。

【六】投降与复国梦

绵竹失守,邓艾兵临成都城下。

这时候的成都,已经乱成一锅粥了。有人主张死守,有人主张投降,有人主张南逃,还有人主张投奔东吴。

主战派的代表是北地王刘谌,他是刘禅的儿子。刘谌力主死战到底:"先帝创业未半,怎能轻易放弃?就算战死,也比投降强!"

主降派的代表是光禄大夫谯周。他的理由很现实:"成都兵微将寡,如何抵挡?与其让百姓遭受兵灾,不如投降保全民命。"

刘禅最终选择了投降。炎兴元年(263年)十一月,刘禅率领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出城向邓艾投降。

北地王刘谌不愿受辱,先杀妻子,再杀三个儿子,最后自刎于昭烈庙中。

临死前,他哭着说:"先帝,孙儿无能,未能守住基业!"

消息传到剑阁,姜维不敢相信。他派人去确认,得到的回复是:陛下确实已经投降,命令所有军队放下武器。

蜀军将士听到这个消息,愤怒到了极点。

他们拔出刀剑,砍向身边的石头,石头都被砍出了深深的刀痕。有人仰天长叹:"吾等将士未降,奈何陛下先降?"

姜维别无选择,只能率军向钟会投降。但他没有放弃,而是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他看出钟会有野心,想要自立为王。

于是,姜维故意挑拨钟会与邓艾的关系:"将军功高震主,司马昭岂能容你?邓艾已经自专,将军为何不先下手为强?"

钟会本就嫉妒邓艾的功劳,又担心司马昭猜忌,在姜维的怂恿下,他向司马昭诬告邓艾谋反。

司马昭下令逮捕邓艾,用囚车押回洛阳。

邓艾被捕后,钟会独掌大权。姜维进一步煽动:"将军手握重兵,何不自立?"钟会心动了,准备反叛司马昭。

姜维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他写了一封密信给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意思是,他要利用钟会造反的机会,让魏军自相残杀,然后趁机复国。

景耀七年(264年)正月,钟会准备起事。他把魏军将领都关了起来,想要逼他们跟自己一起造反。

可钟会高估了自己的威望。那些将领凭什么跟他造反?他们都是司马昭的人,跟着钟会造反就是死路一条。

正月十八日,魏军发生兵变。被关押的将领们冲了出来,与钟会的亲兵展开激战。成都城内,血流成河。

在这场混战中,钟会被杀,姜维也被乱军杀死。临死前,姜维终于说出了那句话:"皓奸巧专恣,将败国家。"

据说,魏军剖开姜维的尸体,发现他的胆囊大如斗。有人感叹:"此真忠臣也!"

姜维死后,还有很多人死于这场动乱。太子刘璿、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蒋斌、太子仆蒋显、大尚书卫继,都死于乱军之中。关羽的后人,更是被庞德的儿子庞会灭了满门。

【七】黄皓的下场与历史的反思

说起黄皓的下场,史书记载很有意思。

《三国志》说,邓艾进入成都后,听说黄皓是个奸臣,想要杀他。但黄皓贿赂了邓艾的亲信,逃过一死,此后下落不明。

但在民间传说中,黄皓的下场要惨得多。有说他被司马昭凌迟处死的,有说他被愤怒的蜀汉遗民打死的,还有说他逃到深山老林,最后饿死的。

不管哪种说法,黄皓都没有好下场。一个祸国殃民的奸臣,终究逃不过历史的审判。

那么,黄皓是如何一步步爬上权力巅峰的?细想起来,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首先,黄皓的崛起,离不开刘禅的纵容。刘禅为什么纵容黄皓?

因为在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等重臣面前,刘禅一直很压抑。

这些人虽然忠心,但也限制了刘禅的皇权。刘禅想要增加几个嫔妃,董允都要反对;想要赏赐亲信,也要看大臣脸色。

黄皓不一样,他对刘禅百依百顺,让刘禅感觉自己终于像个皇帝了。黄皓满足了刘禅的虚荣心,刘禅自然愿意纵容他。

其次,黄皓很聪明,他知道怎么保护自己。

他从不直接与大臣对抗,而是通过刘禅来打击政敌。

他也不贪图虚名,中常侍、奉车都尉这些职位品级都不高,不会引起太多人注意。

最重要的是,黄皓控制了信息渠道。

所有的奏章都要经过他的手,他可以决定刘禅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久而久之,刘禅看到的世界,都是黄皓塑造的世界。

黄皓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唐朝的鱼朝恩、明朝的刘瑾、魏忠贤,他们的套路都差不多:先取得皇帝信任,再排除异己,最后架空君权。

为什么皇帝总是相信宦官?说到底,还是权力制衡的需要。

皇帝需要有人帮他制衡大臣,宦官没有后代,看起来最没有篡位的威胁,所以成了皇帝的首选。

但权力是会腐蚀人的。当宦官掌握了足够的权力,他们虽然不能做皇帝,却可以做"无冕之王"。

黄皓就是这样,在蜀汉后期,他才是真正说了算的人。

蜀汉的灭亡,表面上看是因为国力弱小,军事失利。

但深层的原因,是内部的腐败和权力的失衡。当一个宦官可以扣押军情、控制朝政,当忠臣良将不得不远走他乡,这个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

再说说姜维。很多人认为,蜀汉的灭亡要怪姜维穷兵黩武。

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姜维确实过于执着北伐,消耗了大量国力。

但换个角度想,如果朝中没有黄皓作梗,如果刘禅能够全力支持,姜维的北伐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

历史没有如果。蜀汉灭亡了,刘禅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

在洛阳,他说出了那句"此间乐,不思蜀",成了千古笑柄。

公元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终年65岁。临终前,他对儿子说:"为君难,为臣不易。"这八个字,或许是他对自己一生最真实的总结。

回过头看,蜀汉的灭亡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一,权力必须有制衡。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掌握了过大的权力而缺乏监督,腐败和专权就不可避免。

第二,信息渠道不能被垄断。当决策者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信息,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第三,用人要看品德。黄皓这样的人,能力或许不差,但品德败坏,重用这种人,无异于引狼入室。

第四,君臣之间要有信任。刘禅不信任姜维,姜维不信任朝臣,这种互不信任的氛围,给了黄皓可乘之机。

姜维临死前那句"皓奸巧专恣,将败国家",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想告诉后人:亡国的真正原因,往往不在外敌,而在内奸;不在明处,而在暗处。

一个黄皓,毁了蜀汉四十余年基业。这个教训,值得永远铭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蜀汉成了过去,但黄皓式的人物并没有消失。每当看到这段历史,都让人忍不住深思:如果当权者能够明察秋毫,如果忠臣良将能够团结一心,如果制度能够有效制衡权力,历史会不会改写?

这些问题,留给后人去思考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