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把“寡人”换成“朕”,“朕”字拆分来看,你就懂了!

很久以前,说起“我”这个字,大家有好多不同的叫法。

老百姓平常可以说自己为百姓、平民、小人、卑微之人或者下人等;有点地位的大官、贵族、士大夫呢,会称自己为本人、在下、微臣、卑职或者老朽等。而那些诸侯、王爷和大臣们,则会自称本王、本孤或者本不才等。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为啥偏偏选了个“朕”字来当自己的专属称呼呢?

【天下人人称孤道寡】

周公靠“礼仪和音乐”来管理国家,周朝时,国王把土地分给了很多诸侯,其中大部分都是姬家的亲戚。

那时候就清楚地说了,“人的身份有高低,年纪有大小,贫穷富贵都得有个平衡”。

这句话就是说,叫人或者说自己时,得按照身份、地位、辈分、高低来,谁都不能乱了礼数的规矩。

西周灭了商朝后,周天子就成了大家的老大,地位无人能及。在最风光的时候,周天子对外会自称“我独自一个”,来表示他是奉天命来治理天下的,独一无二,其他人都得靠边站。比周天子地位低的人,最多只能自称“我孤单一个”。

就像《尚书·汤诰》里头说的:“嘿,大伙儿听着,都得乖乖听我这一言一语的吩咐。”

不过,因为各个诸侯国变得强大起来,周王室的势力就慢慢变弱了,所以周天子在和人交谈时的叫法也跟着不一样了。

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不同,诸侯王常常会自称“我独自一人”、“我这个渺小之人”或者“我不才”等词语。

“孤”就是说,当一个人从他老爸那里接过王位后,就变得孤零零的,没了靠山,所以用这个词来表示他希望得到帮助和支持的一种谦虚说法。

“寡人”就是说自己“品德还不够好”,是王侯们用来谦虚表达的一种方式,意思是他们重视品德,要用好的品德来管理国家。

寡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说人少而精,就像金字塔的顶端,真正出色的人并不多。

谷子是咱们吃的粮食,能养活全天下的人。说“不谷”,就是说自己心眼儿不够好,没法让大家都吃饱饭,这是自个儿谦虚的说法。

在春秋战国那会儿,人们到处找机会展现自己,如果觉得哪个国君不合心意,大不了就收拾行李去别的国家试试。

因此,为了招募贤能之人,各个诸侯国都会自谦为孤家寡人,恭敬地对待有才能的人,好让更多人为他们效力。

一开始,大伙儿都挺敬重“周天子”这位大家的老大。有啥事儿,他们都找周天子商量,让天子来帮忙摆平或者出个主意。

但是,自从诸侯开始掌控礼乐和征战之事,礼乐制度就乱了套。尽管诸侯们表面上还承认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可实际上,周天子在称谓上已没法再像以前那样威风了。

就拿齐桓王那会儿来说,他让管仲去帮忙解决戎族和周天子之间的纠纷,后来管仲又接着去调和金国和戎族之间的矛盾。

当周天子夸奖管仲的贡献时,他特地用上卿的大礼来宴请管仲,并且在聊天时,也没再用“我这个君主”这样的自称。

特别是战国末年,周天子为了拉拢各个诸侯国,只好放下架子,去讨好其他国家。

就像《战国策》里面写的那样,周赧王见到楚国的使者时说:“我很想和你国结盟。”

就算权威已经倒塌,周赧王也只好自称“我独自一人”,想以此保护自己,比如在给秦昭襄王的信里,他就说“我听说秦国打算攻打周国”。

但是,因为有了一位前无古人的伟大帝王,那种贵贱不分的状况终于得到了新的整顿。

【文治武功始皇帝】

嬴政是在赵国的邯郸出生的,他才两岁大的时候,秦赵两国就打起了仗。那时候,他的父亲子楚撇下他和母亲,自个儿逃回了秦国。

因为两个国家老是打仗,嬴政有好几次都差点被赵王杀掉。幸亏他妈妈拼命保护,他才一次次化险为夷。

嬴政靠着外公的关系,进了所高档学府,可读书时老被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拦住欺负,不是打就是骂。

嬴政从小就在别人家生活,因此他变得很能忍耐。幸好有母亲在身边照顾他,让他有机会读到四书五经这些书。另外,他还从申越那里学到了怎么管理国家,以及兵法剑术这些本事。

嬴政小时候的遭遇,让他一直都很努力,也让他早早就明白了有权有势的重要性。那段不太好的童年时光,还在他心里种下了日后要吞并六国的怨恨。

嬴政9岁那年,他老爹子楚当上了秦王。为了改善两边关系,赵王就把嬴政和他妈赵姬一起送回了秦国。

回到秦国的嬴政,童年并不幸福,他老爹秦庄襄王,在位不到三年就撒手人寰了。

这时候,生意人吕不韦已经当上了丞相,他早早就跟华阳夫人打好了招呼,把嬴政安排成了子楚的正牌大儿子。

因此,嬴政在14岁那年就当上了秦王,但可惜的是,他没能真正掌权。

但是,嬴政从小就生活在艰难的环境里,他很会隐藏实力、等待时机,悄悄在军队里建立自己的支持力量,同时还主动和皇族拉关系,积攒人脉。

后来,借着嫪毐那档子事儿,把吕不韦给赶了出去,自己轻轻松松就把大权给夺回来了。

掌握大权的嬴政,踏上了属于自己的荣耀之路。

嬴政觉得整个天下迟早都是他的,因此在找帮手时,不光看秦国人,不管哪儿的人,只要有本事,都能到秦国来找工作。

另外,嬴政提拔了许多出身平凡的人成为新贵族,并且继续推行商鞅时代的法治理念,这让国家的军事力量和粮食储备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后来,在秦国的攻打之下,年仅不到40岁的嬴政就把其他六个国家都给打败了。

嬴政统一六国后,还没歇着,又用了三年功夫,让秦军打下了满是瘴气的岭南地区,还把咱们华夏的文化传了过去,让岭南有了大进步。这样一来,咱们中国的地盘又大了不少。

往西南那边,嬴政让人建起了木桥路,这样就跟西南的少数民族连上了线,给多民族的国家打下了根基。

另外,因为好几百年来内部一直在打仗,这让北方的匈奴有了可乘之机,那些凶猛的匈奴经常侵犯并抢夺北方的边境地区。

因此,嬴政在着手建造那条长长的万里长城的同时,还派蒙恬和杨翁子去北方攻打匈奴。等把匈奴赶走以后,他又让老百姓搬到河南和河西那些地方,重新建设起来。

一边种地开垦,一边守护边境,这让北边的边境地区在一段时间里得到了安稳的发展。

统一六国后,嬴政为了管好这个新大家庭,想出了几个办法:让大家都用一样的钱,一样的尺子秤砣,写字也按一个规矩来,车轮间距也得统一。

同时,在种田、做买卖等好多方面也都进行了挺好的调整。

另外,他搞了个三公九卿的制度,还设了郡县,不再把地方封给诸侯,而是把贵族的权力给分散了。

于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帝国出现了。因为很多制度都是崭新的,所以称呼也得跟着换新了。

嬴政觉得自己比三皇五帝还要厉害,所以就给自己封了个皇帝的称号,还管自己叫始皇帝。

以前自称孤家寡人是为了吸引能人志士,显示自己的品德高尚。现在国家统一了,要怎样称呼才能体现出秦始皇的威风呢?

最后,秦始皇听了李斯的提议,向全国宣布,以后皇帝就自称“朕”。

在春秋战国时期,“朕”这个词谁都能用,就像屈原在《离骚》里写的那样:我的父亲叫伯庸。

秦始皇为啥要用“朕”这个称呼呢?这可是以前从来没人用过的。

【始皇帝自称“朕”】

周朝最后一位君王周赧王过世后,就没人再用“天子”这个称呼了。等秦始皇一统天下,他根据五行相克的道理,说“周朝属火,秦朝属水,水能灭火”,这表明秦国取代周朝是上天注定的。因此,秦始皇自称皇帝是名正言顺的。

可是,周朝搞分封制,结果皇帝的权力被那些诸侯给瓜分了,秦始皇觉得这是因为周王朝不够强硬,管不住整个国家。

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领土,所有土地上的人也都是皇帝的臣民。因此,秦始皇觉得,不单要在制度和文化上让全国一致,就连皇帝的称呼也得是独一份的。

结果,秦始皇强硬地把“朕”这个字据为己有,说以前谁都能用,但从他当皇帝开始,别人就都不能再用了。

秦始皇选用“朕”作为自称,难道只是因为这个简单理由?但话说回来,秦朝那时候,还没规定什么话不能说,像始皇的“政”字、“正”字这些,老百姓平时讲话也能随便用呢。

那还有什么别的原因,让秦始皇选中了“朕”这个字呢?

首先,说说谁会用这个字,“朕”这个字虽然老百姓也能用,但秦朝一建立,大家口头上就不再用它了,而是换成了“余”啊、“我”啊这些词,“朕”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就几乎见不到了。更何况,在那些贵族们常读的四书五经里,“吾”、“我”这些字才是主角呢。

因此皇上说自己是“朕”,对大伙儿的日常起居、学习没啥影响。再说,由于人人都明白“朕”是啥意思,这样用起来也更顺手。

还有啊,跟其他的字像余、吾比起来,“朕”这个字常常是单独指一个人。

好比说,在殷商的甲骨文里头,“我派角妇替我载东西吗?”还有“我今晚要出门”,这些说法都挺特别的。

说到字的构造,中国字都是从图画文字变过来的,每个字的组成部分都有它特别的意思。

在小篆字体里,就是秦朝李斯写的那种字,“朕”这个字旁边的“月”其实看起来像个“舟”。在那个时候,人们主要靠种田和捕鱼来生活,要想多捕到鱼,就得有船或者小艇。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船也可以象征着财富。

“朕”字右半边,看起来既像是在行礼膜拜,又仿佛在捧着根权杖,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统治力量。

皇上统领整个国家,那当然既富足又威风,是世间万民都敬仰的大人物。

那时候,“朕”就像是古代的特别文字,给皇权添上了不少神秘感。所以,皇帝就独占了“朕”这个字。

结束语来啦

“皇上”这个称呼,从古到清朝结束,一直都是专门用来指皇帝的。

秦始皇为啥偏偏选了“朕”这个字自称,说不定,真实的原因也就他和李斯两个人心里清楚!

但是,就算始皇帝没选“朕”作为自称,他也依然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开创未来的伟大帝王,千古无双。

对秦始皇来说,多这一个字,不过是往好处再添上一笔罢了。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