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的 “赚钱真相”:别等计划完美,先让脚沾泥

“怎么才能赚到钱?” 这是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周鸿祎反复强调的:快速行动的价值,永远超过精致的计划。在这个变化比计划快的时代,太多人困在 “想” 的阶段,却错过了 “做” 的红利。

别让 “完美计划” 成为赚钱的绊脚石

总有人说:“等我把方案改到完美,就一定能成。” 可现实是,那些在办公室里打磨了三个月的商业计划书,到了市场上可能连水花都溅不起来。周鸿祎见过太多这样的人:想做餐饮,先研究半年 “行业报告”,结果街角的小吃摊早就靠一碗面赚得盆满钵满;想做自媒体,花一年时间报 “算法课”,却眼睁睁看着别人用手机拍 vlog 涨粉百万。

这就是赚钱的第一个认知颠覆:风险从不是靠计划规避的,而是靠行动摊薄的。你以为的 “万全准备”,可能只是自我感动的闭门造车。就像马斯克造火箭,SpaceX 的星舰炸了一次又一次,可每次爆炸都在帮他们排除错误;而 NASA 堆成山的测试报告,反而让发射日期一延再延。赚钱也是如此,与其在图纸上纠结 “用户喜欢甜还是咸”,不如先支个摊子卖出去 —— 甜了就减糖,咸了就加水,市场会用真金白银告诉你答案。

“干中学” 才是赚大钱的核心算法

周鸿祎常说 “干中学、用中学,不怕翻车”,这背后是最朴素的商业逻辑:好生意都是试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互联网时代信奉 “快鱼吃慢鱼”,你磨磨蹭蹭搞 “战略规划” 时,别人已经靠一个 “粗糙但能用” 的产品赚到了第一桶金。

看看那些真正赚到大钱的人,他们未必比你懂更多理论,但一定比你更敢 “先开枪再瞄准”。想做电商?别等 “供应链完美”,先在朋友圈卖一款你用过的好物,从 5 单 10 单练起;想做知识付费?别纠结 “课程体系”,先在社群里开一次免费分享,听用户骂什么、问什么,再把骂声变成课程亮点。周鸿祎自己用 AI 的方式也很直接:“别问怎么学 AI,先让它帮你写个邮件、改个方案,用着用着就会了。” 赚钱的本质,就是在行动中收集反馈,再用反馈优化行动,形成循环。

AI 时代,“用工具试错” 才是降本增效的关键

现在总有人焦虑 “被 AI 淘汰”,可周鸿祎的建议很实在:把 AI 当成试错的 “加速器”,而不是需要仰望的 “新技术”。他自己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 “先问大模型”,这不是迷信 AI,而是用最低成本获取信息 —— 比起花一下午开会讨论,让 AI 先出三个方案,再挑一个改改,效率要高得多。

这一点对想赚钱的人尤其重要。比如你想摆摊卖饰品,不知道选什么款式,让 AI 分析 “今年夏天流行什么元素”;写短视频文案没思路,让 AI 先写 5 条,你再改成自己的语气。AI 的价值不是替你做决定,而是帮你快速排除明显错误,让试错成本从 “一万块” 降到 “一杯奶茶钱”。就像 SpaceX 用模拟数据优化火箭参数,你也能用 AI 帮你缩小试错范围,但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你敢不敢按下 “发射键”。

赚钱的终极秘诀:先让脚沾泥

说到底,周鸿祎的话戳破了一个真相:赚钱从来不是 “精英游戏”,而是 “行动者的红利”。那些凌晨四点摆早餐摊的人,未必懂 “商业模式”,但他们知道 “早起就能多卖 20 份”;那些在直播间吼着 “9.9 上车” 的主播,未必研究过 “传播学”,但他们明白 “多说一句就能多一单”。

所以别再问 “什么时候开始最好”,答案永远是 “现在就干”。放下对 “完美开局” 的执念,接受自己的第一个产品可能像 “垃圾”,接受第一次摆摊可能赚不到钱 —— 重要的是让脚先沾泥,让市场先给你打分。就像周鸿祎说的:“快速行动,快速调整,你会发现,赚钱的经验不是从书里读来的,而是从摔过的坑里长出来的。”

毕竟,能赚到钱的人,都懂得一个道理:路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