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有点魔幻。
比赛那天,弹幕刷得比奶茶店门口还快,有人在问:“周琦去哪儿了?”
有人在喊:“赵继伟上线!”
我一边啃着炸鸡,一边琢磨,这场中国男篮打澳大利亚,气氛怎么像年夜饭忘买酱油——每个人都想拼一把,结局却让人憋得慌。
比分不用藏,输了,还是那种让你连发朋友圈都找不到合适表情包的苦涩。
印象最深的,是廖三宁最后三分钟的连突。
说真的,场上那种孤注一掷的劲头,像极了深夜冲刺DDL的我。
澳大利亚一副“你随意,我自岿然不动”的样子,廖三宁一头撞进对方内线,球弹出来,表情管理直接失控。
胡明轩还在外线满场飞奔,战术像被锁在小黑屋,怎么努力都没找到门。
这场比赛,赵继伟倘若能在后场镇场,也许结局会不一样。
可惜,“假如”这东西,跟中彩票一样虚无缥缈。
说到郭士强,别看他表面镇定,内心估计早就翻江倒海。
临场指挥,他是真想救场,可手里这副牌,怎么洗都洗不出王炸。
王俊杰顶上,算是硬撑了场面。
其余新人,经验还嫩着,大场面一来,慌得一批。
想让他们一夜长大?
成年人都知道,这事比减肥还难。
你以为郭士强不想用点新战术?
可有时候现实比剧本还冷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起来都心酸。
有意思的是,世界篮坛早就变了天。
现在流行“锋线天赋”——高、壮、灵,像是篮球工厂流水线出来的。
反观中国队,张镇麟、曾凡博、崔永熙全缺席,锋线直接打出“空城计”。
你要说他们齐了,场面会不会改写?
咱不能拍胸脯保证,但起码澳大利亚不会这么嚣张。
现实就是一把刀,切得你没脾气。
澳大利亚的替补轮换,打得风生水起。
我们这边,主力一旦下场,进攻立刻掉线。
数据一看更扎心,篮板输了,命中率低,失误多,一条条像是堵心的弹幕。
有人说这就是“交学费”。
是啊,学费年年交,谁不想早点毕业?
可现在的中国男篮,有点像刚学会骑自行车的小孩儿,摔倒了又爬起来,膝盖青一块紫一块,观众看了都替他们疼。
我喜欢看球员的表情。
王俊杰上场那会儿,眼神里有点不服气,但更多的是迷茫。
那种“我想赢,可不知道怎么赢”的挣扎,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郭士强在场边,喊战术、拍大腿、皱眉头,他也想带一波节奏。
可你让他带这帮新兵蛋子逆转澳大利亚?
不是不努力,是真没底牌。
有人问,为什么中国男篮一缺主力就原形毕露?
到底是队员个人能力没跟上,还是整个体系都在掉队?
这个问题,十年如一日地摆在桌面上,谁都想给个答案。
可现实里,老将慢慢退场,新人还没顶起来。
球迷只能一边吐槽,一边安慰自己:再等等,再等等吧,也许哪天就有奇迹。
说句实话,郭士强这场比赛,操作空间有限。
你说他换人慢,战术单一,可你真让他换,谁能保证场面不崩?
主力下场,替补直接发懵,这种小场面连CBA都见过,更别说国际赛场。
那些年看王治郅、朱芳雨那帮老将,场上再被压制,也能扛着打。
现在的小伙子,有拼劲没狠劲,气质上就差那么点意思。
偶尔想起姚明退役那年,中国篮球也没一夜断层。
只是这些年,阵痛慢慢显现,今天终于成了躲不开的尴尬。
你说羡慕澳大利亚的轮换阵容和锋线天赋?
咱们也不是没好苗子,就是总差临门一脚。
有人调侃,“中国男篮最大进步是球迷学会了自嘲”。
说得一点不假,现实把人教育得明明白白,谁还敢轻易许愿?
说到这里,数据不能不提。
全场篮板被爆,三分命中率低,失误数又双叒叕拉高。
你要用SEO关键词查查“中国男篮交学费”、“郭士强临场指挥”、“锋线天赋缺失”,估计能刷到一屏。
可这些冷冰冰的数值,哪有场上球员一次次摔倒、爬起、再摔倒来得直接?
比赛结束,球馆瞬间安静下来。
有人在观众席摆手,有人低头刷手机,弹幕变成了“下次再见”。
我想,中国男篮还会再摔几跤,也许还要交些学费。
可每当夜深人静,心里那点热血断断续续还会冒出来。
你说,等哪天张镇麟、曾凡博、崔永熙齐了阵,周琦再回来镇个场,赵继伟在后场挥挥手,是不是就能打出不一样的味道?
这个问题,留给你。
你觉得中国篮球下一次,是又摔一跤,还是总算站起来了?
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