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扎根非洲?真实故事和非洲姑娘的答案让人意外

朋友圈又炸了。天南海北的老乡,最近一个比一个会玩。有人在安哥拉蹲着吃馒头,朋友圈配文还带着点炫耀的味道:“这才叫生活!”你要是没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真以为他在云南采蘑菇,太阳底下多捡点蘑菇币。再往下翻,晒大椰子的、和当地人合影的、抱着非洲媳妇拍婚纱照的,东北的、福建的、山东的,全都成了“非洲观察员”。我看着屏幕差点笑出声:以前大家还抢着去北上广,现在直接越过亚欧大陆,扎根非洲。到底是非洲太香,还是国内太卷?我一时半会儿真说不清。

这事儿要真说起来,线头乱得跟炒年糕似的。别以为大家都是冲着钱去的,钱当然重要,可有时候这场景比钱更带劲。还记得去年冬天,我哥们在国内工地冻成狗,视频那头的老李在坦桑尼亚,一边喝椰汁一边喊:“兄弟,这边快把我晒成腊肉了!”工资呢?翻倍。国内工地卷得人都快脱发了,非洲倒成了避风港。

工程队、商人、文艺青年,你能想到的标签,非洲全收了。我认识的天津小伙,国内装修行业卷到怀疑人生,跑到刚果金修水电站,居然混成了“老板”。手下非洲小伙干劲十足,喊他“boss”的语气,比客户夸奖还真诚。他跟我说:“国内天天当乙方,这边终于能当回甲方,哪怕晒黑点,心里也敞亮。”

你别以为非洲市场是啥金矿,其实更像个巨型盲盒。修桥铺路、卖袜子、倒腾电蚊拍,啥都能捞一票。2023年,联合国和中国商务部的数据亮出来,光工程师和商人流动就有十万。十万是什么概念?在内蒙古沙漠里遇见中国人,概率都没非洲高。义乌小商品市场流传一句话:只要你敢想,非洲都能卖爆。

当然,有人一夜暴富,有人血本无归。你以为在非洲就能躺赢?想多了。没技术、没胆识,分分钟被市场淘汰得裤衩都不剩。老陈在国内工地干了十年,去坦桑尼亚三年,愣是熬成了工区主任。当地监理天天“陈工、陈工”地叫,回国后还不习惯没人喊他名字。你说成就感,国内真给不了。

非洲的生活,有点像喝啤酒时突然咬到辣椒。治安烂,医疗差,语言有时候全靠表情包。朋友在尼日利亚做生意,刚到就被偷了俩手机,气得差点想回国。可习惯之后,反倒觉得有味道。不像国内那种机械化的忙碌,这里的人情味儿有点老派:帮邻居修三轮车,换来一筐芒果和一屋子朋友。洪水来了,社区小伙自发来帮忙,甚至连警察都提醒你锁门,这画风搁国内也找不到。

说到跨国感情,前阵子碰见个广州学中文的肯尼亚姑娘莉娜。她哥娶了中国媳妇,天天工地出早归晚,还抢着做饭。媳妇怀孕,直接请假陪产。莉娜说得一脸认真:“我们这边男人都服了,谁说中国男人不浪漫?”有时候你真分不清,这到底是文化差异还是人性共通。

你要聊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去非洲,千人千面。有人喜欢自由,有人想逃离压力,有人纯粹为了钱。可归根结底,这帮人是想活得有点“主角光环”。国内内卷卷得人喘不过气,非洲虽说泥泞,但每一滴汗水都能看到回报。你在国内,哪怕在工地上啃馒头都觉得自己像NPC;在非洲,天天有人管你叫boss,心里多少有点主角剧本的自豪。

看的多了,反倒觉得中国人骨子里就有点爱折腾。哪里有机会,哪里就有咱身影。体育圈也是:姚明进NBA,孙兴慜踢英超,谁不是背水一战?说不定哪天你朋友圈冒出个老同学在非洲开烤串店,底下评论区直接炸锅:“你咋还不回来?”他可能回一句:“回来干嘛?这边天大地大,活着像个人。”

讲真,现在国内996、学区房、房贷压力,谁不想喘口气?非洲给了不少人重启的机会。你说这叫逃避吗?不如说每个人都想活出点新鲜感。异域的生存挑战,对有些人就是最好的剧本。

有时候想,咱们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有一块“非洲”。有人敢面对,有人选择躲开。你要有不安分的心,欢迎来评论区唠唠,看谁的异乡故事更能整活。别怕丢人,成年人嘛,活着就得有点意思。你说,下次谁敢去非洲卖烤冷面,我一定第一个点赞!